老师,孩子躺平多久才能出来?妈妈要明白这三个原理可以缓解焦虑

艾玲知识 2024-11-15 08:51:47

爱不需要太努力,爱需要更智慧。

01一位焦虑妈妈的心声

早上睁开眼就看到一位妈妈发的信息:“老师,我家孩子一点改变的迹象都没有,难道要一直好吃好喝,供着他养着他吗?”

但凡家里有个暂时上不了学的孩子,都能感同身受这位妈妈的焦虑。

我给妈妈回应:“面对孩子不能上学,你心里很焦虑很着急,所以担心孩子以后也一直会这样。但是,这不是事实。”

妈妈马上回一条信息:“这怎么不是事实,现实中确实有的孩子一躺五六年,那我的孩子也有这种可能性呀。”

02为什么妈妈越焦虑,孩子越动不了

妈妈越焦虑,越不容易帮到孩子。妈妈要明白这三个原理,孩子会越来越好。

一是我们的焦虑,来自于自己的不信任。

如果问爸妈,孩子要不要管,百分之九十的爸爸妈妈说肯定要管的呀,不管他的话,连动都懒得动,会一直玩手机。

其实不是的,孩子玩手机的表现是果,不是因。孩子之所以一直不停地玩,是因为他觉得好不容易抓到机会,不玩到了时间就玩不了了。所以,限制时间是因,一直玩是果。

很多时候,我们的担忧和焦虑,其实并不来自于孩子躺平的行为,而源自于我们自始至终对生命的不信任,颠倒了因果。

我们潜移默化的给自己种下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人生来就是好逸物劳的,人生来就是要学坏的,纠正他才能变好。管教了就会变好,不管教就会废掉。”

二是我们的焦虑来自于分不清你我。

爸妈最大的焦虑,来自于分不清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从上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每天早上三遍五遍催孩子起床。

妈妈们聚到一起,彼此抱怨养孩子的辛苦和煎熬。“我们家也是这样啊,明明是他的事,怎么就不能自己起来呀!”

哪天孩子起来晚了,妈妈趁机落井下石:“谁让你不早点起!”

孩子回到家,第一句永远是作业:“作业写完没?”“赶紧写作业。”

这是典型的分不清你我的表现。

皮肤以内是我,皮肤以外不是我。我不能掌控皮肤以外的另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这是个简单的事实。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看见和承认这个事实。

我们痛苦的根源,都源自于妄图掌控自己不能掌控的——对他人负无限责任;对自己的生命课题视而不见——对自己不负责任。

什么是他人的事?孩子生命能量告急,现阶段的气血只够在家躺着,孩子选择先回到家里,这是孩子的事。

什么是自己的事?看着孩子不上学,焦虑、恐惧、担忧、窝火。这些负面情绪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去消化、处理。

明白了边界,明白了孩子不是我能掌控的这个事实之后,我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做能做且愿意做的事情。

比如:给孩子做他喜欢吃的饭菜——这是我们的事,至于他吃不吃,是孩子自己的事;

比如:提议陪孩子去户外走一走,这是我们的事,至于他想不想出门,是孩子自己的事;

比如:孩子躺着玩手机,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能做的,不是反复提醒他该休息一下眼睛了,而是可以给到他一个靠枕,让他躺的更舒服一点。

我们只需要发出邀请,只需给到他需要的帮助,孩子拒绝或者接受都是可以的。我们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孩子做,是我愿意去做,我开心去做,不带任何期待去做。

三是我们的焦虑来自于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我经常在咨询中,遇到这样的场景。

妈妈哭得稀里哗啦,控诉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孩子却无感。觉得妈妈根本就不爱自己,妈妈爱的是那个乖巧听话会学习成绩好的自己。

什么是爱?爱是“如他所是”而非“非我所愿”。

举个例子:妈妈看见了孩子的状态有些低迷,愿意为孩子做一些能让他感觉到放松的事情,同时没有任何想要改变孩子的意图。

这就是爱。我们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孩子做,而是我愿意去做,我开心去做,不带任何期待去做。这样的付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爱。至于说妈妈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爱,至于孩子怎么回应、回不回应,是不是妈妈想要的也是可以的。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投射。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当爸妈看见孩子的行为,觉得百爪挠心时,这是自己需要去成长的课题。当我们活出人格中放松、轻松、惬意、舒适的状态,我们看孩子的任何状态都是好的,一切都没有问题。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躺着玩手机的孩子的一个画面。而非联想到N年后糟糕的想象出来的画面。

当我们看不惯舒坦的躺着的孩子,本质上是看不惯自己,不允许自己松懈下来,对自己悠闲安逸、散漫的状态是不接纳的。所以,要停下来问问自己:那个桎梏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到底是什么?可能是不优秀、不配活,没价值就不配被爱,不上进就不配享受生活的躺着?

不是这样的,就算一个植物人连思考都没有了,他的存在就是价值。何况我们爱着的孩子呢?我们能做的,不是改变他,而是尽己所能地理解他、感谢他。

03家里孩子暂时去不了,妈妈可以这么做

NO1:回到当下,感受呼吸,告诉自己,眼下的孩子只是想暂时的缓一口气。

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也是可以的,我们唯一能做的依然是安分的待在当下,来什么应什么。

NO2:妈妈做愿意做的事情。比如,给孩子做他平时喜欢吃的饭菜,晚上邀请孩子一起到外面散步,分享单位里的八卦新闻,同事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可以真心实意请孩子教你玩一把他喜欢的游戏,让孩子看看他的妈妈其实也有笨得要死的时候。

NO3:细微之处看变化,发现变化表达出来,给自己信心,给孩子力量。

比如,孩子平时半夜一点两点睡觉,今天晚上提前了半个小时,主动放下手机,就可以告诉孩子:“看到你昨天晚上1点半睡觉了。妈妈知道你也想摆脱手机的诱惑,已经看到你在努力了。”

NO4: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这个家不仅仅是爸妈的,也是孩子的。这个月的收入开资是多少,计划添置个什么,一起讨论要不要添置,要什么价位的,积极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不可或缺的一员,是爸妈的主心骨。

心理咨询师黄仕明说:“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了爱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了被尊重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全然地信任你的孩子,信任每一个生命都是向善向好的。相信一个被父母无条件的爱做底气的孩子,一个允许自己慢慢前行的孩子,一个承认自己现阶段就是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孩子,一个内在平安接纳自己脆弱的孩子,一定会活得非常棒。

1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