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孙少聪。
他曾是美国顶尖研究机构的明星教授,却遭遇美国政府的“中国行动计划”调查,停职一年后被解雇。
而就在2024年7月,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学界的决定:离开美国,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怀抱,并加盟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
人们纷纷猜测:他为何在此时选择回国?是单纯的思乡情结,还是另有隐情?
信源:鲁中晨报2024年12月17日发布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从美国科研明星到“嫌疑人”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2018年,美国科研界风云突变。一项名为“中国行动计划”的调查行动悄然启动。
表面上是为了防范技术泄露,实则成为了针对华裔科学家的一场大规模清查。
正值事业巅峰的孙少聪,也未能幸免于难。
信源:凤凰网2024年12月17日发布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秋日清晨,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走廊上依旧人来人往。
孙少聪像往常一样,拎着装满实验数据的公文包,推开了自己办公室的门。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熟悉的工作环境,而是一群神情严肃的FBI探员。
FBI
办公室被翻得底朝天,文件散落一地,电脑主机被拆开,硬盘不知所踪。
孙少聪多年来精心收集的实验数据、研究笔记,甚至与国内同行的学术交流邮件,都成了调查人员眼中的“可疑证据”。
这场突如其来的调查,如同一记重锤,将孙少聪打入了无尽的深渊。
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漫长调查。
每一份研究报告都被反复审查,每一次国际会议的发言都被仔细推敲。
就连与中国同行的普通学术讨论,也被视作潜在的“泄密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熟悉的实验室,如今成了禁地。
孙少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多年来精心培育的实验项目被迫中断。
更让他心痛的是,昔日亲密无间的同事和学生,如今也不得不与他保持距离,生怕被牵连其中。
在漫长的调查期间,孙少聪的科研工作陷入了停滞。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无法进入实验室,无法查阅重要文献,甚至连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都被剥夺。
这对一个处于学术巅峰期的科学家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打击。
然而,真正的打击还在后面。
在经历了一年的停职之后,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出了一个震惊学界的决定:解除孙少聪的所有职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意味着,他失去了自己辛苦建立的研究团队,失去了宝贵的实验资源,更失去了继续在这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工作的机会。
曾经辉煌的科研生涯,在这一刻仿佛化为泡影。
孙少聪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获得的众多科研奖项、甚至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的荣誉称号,都无法改变这个残酷的现实。
学术报告
学术之路:从瑞典到美国然而,真正的科学家从不会被打倒。回顾孙少聪的学术生涯,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他会在美国科研界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1995年,他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生物医学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彼时的他,怀揣着对免疫学的无限热爱,决定前往美国深造。
斯德哥尔摩大学
在美国,孙少聪先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了博士后研究。
2001年,孙少聪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助理教授职位,开始了他独立的科研生涯。
初出茅庐的他,面对激烈的学术竞争,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T细胞免疫机制。
凭借着过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孙少聪很快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假说,并通过严谨的实验一一验证。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发表在《免疫学》等顶级期刊上,还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起轰动。
2007年,孙少聪迎来了事业的重要转折。
他受邀加入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担任免疫学系教授。
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
在这个世界顶级的癌症研究机构,孙少聪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T细胞的功能调控机制,特别关注了一种名为“K63泛素化”的蛋白质修饰过程。
经过无数次实验和数据分析,孙少聪团队首次证实了K63泛素化在T细胞发育和功能维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突破性发现,为理解T细胞的活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更有效的癌症免疫疗法指明了方向。
2015年,这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引起了免疫学界的广泛关注。
随后的几年里,孙少聪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他的团队成功鉴定出多个调控T细胞功能的关键分子,并阐明了它们在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机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基础免疫学的发展,也为临床上开发新型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孙少聪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他先后获得了美国癌症研究协会资深研究员、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荣誉。
2017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这是对他在科学领域卓越成就的最高褒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就在孙少聪的事业达到巅峰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断了他的研究步伐。
谁能想到,这位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备受尊敬的科学家,会在自己最熟悉的实验室里遭遇如此巨大的挫折?
这不仅是对孙少聪个人的打击,更是整个科研界的一大损失。
孙少聪
归国潮:不是他一个人的选择孙少聪的遭遇在美国科研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揭开了“中国行动计划”的冰山一角。
这项调查行动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所有华裔科学家头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和威胁。
著名癌症研究专家吴息凤的经历尤为令人唏嘘。
吴息凤
她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工作了27年,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价值连城的癌症样本库。
这个样本库包含了数万名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血液样本,是癌症研究的宝贵资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癌症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未能逃过调查的命运。
在长达18个月的调查期间,吴息凤的实验室被查封,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最终,她选择了辞职,离开了自己深耕多年的科研岗位。
吴息凤
同样遭遇不幸的还有洪明奇教授。
作为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副校长,洪明奇在该中心工作了33年,是公认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研究权威。
他领导的实验室在癌症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可最终也在“中国行动计划”的阴影下,选择离开了自己深爱的研究事业。
洪明奇
这场针对华裔科学家的风暴席卷了整个美国科研界。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数据,仅在2019年至2021年间,就有近4000名华人科学家选择离开美国。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被摧毁的科研梦想,是对学术自由的严重打击,更是美国科研实力的重大损失。
信源:环球网2021年10月30日发布
面对如此困境,越来越多的华裔科学家开始将目光投向祖国。
中国政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适时推出了一系列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许多人选择回国后,迅速融入了中国的科研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的成为了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有的担任了大学的特聘教授,还有的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
2024年7月,孙少聪正式加入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担任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所长。
他迅速组建了新的研究团队,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肿瘤免疫、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
信源:观察者网2024年12月17日发布
在新的实验室里,孙少聪和他的团队采用最新的研究技术。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铺平道路。
除了基础研究,孙少聪还积极与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就是希望能加速将实验室的发现,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治疗方案,真正有利于患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国后的孙少聪,工作热情高涨。他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常常是实验室里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尽管工作繁忙,但他的眼中始终闪烁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孙少聪坚信,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他们一定能在癌症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在他的带领下,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的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正逐步成为国内外备受瞩目的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孙少聪的归国之路,或许正是中国科技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科研界会迎来更多像孙少聪这样的顶尖人才,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鲁中晨报-2024.12.17-《癌症科学家孙少聪离开美国回到中国,此前被美国政府调查》
2.凤凰网2024.12.17-《著名癌症科学家孙少聪回国,特朗普将重启“中国行动计划”?》
3.环球网-2021.10.30-《美司法部搞所谓“中国行动计划”,华裔科学家反击:近一半华裔科学家表示受到种族歧视》
4.观察者网-2024.12.17-《又一位!世界领先的华人癌症科学家孙少聪离开美国前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