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春秋:《姜师立:扬州炒饭里的清影——伊秉绶的扬州情缘》

平山评社会 2024-12-14 03:26:40

有人考证:扬州炒饭是伊秉绶发明的。

据考,早在春秋时期,航行在扬州古运河邗沟上的船民,就已经开始食用鸡蛋炒饭。旧时的扬州午饭如有存剩,到了做晚饭时人们就打上一两个鸡蛋,再加上葱花等调味品和剩饭炒一炒,做成蛋炒饭。既省时省力,又添了一份美味。即便是今天,我们很多人家打理剩饭时,也是如此吃法。

到了明代,扬州民间的厨师开始在炒饭中增加配料,形成了今天扬州炒饭的雏型。

再到清嘉庆年间,时任扬州太守的伊秉绶又开始在葱油蛋炒饭的基础上,加入了虾仁、瘦肉丁、火腿等各种食材。后来传至扬州士绅盐商家厨,乃至酒楼饭店,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伊秉绶将这种炒饭的做法写进了他自己的作品集《留春草堂集》里。伊秉绶从扬州任上返乡后,改进后的扬州炒饭被带到福建宁化,并最终随着客家人远征世界的步伐漂洋过海。如今有华人处,就有扬州炒饭。几乎世界各地的中餐馆菜单上,都能看到“扬州炒饭”,成了所有海外中国餐馆的当家花旦。扬州炒饭借着运河的影响力,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成为中华饮食的代表性主食之一,伊秉绶功不可没。

2024年9月19日,扬州文联一行因赴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参加“伊秉绶奖”海内外隶书书法篆刻作品展开幕式,而有了一次对扬州知府伊秉绶的再理解。更重要的是,宁化行,让他们处处感受到了伊秉绶、黄慎等文化符号与资源在今日城市生活中的植入、挖掘与利用。同样是扬州文化资源与符号的伊秉绶,我们该为之作怎样的解读与重现?从姜师立《扬州炒饭的清影——伊秉绶的扬州情缘》一文中可找到答案。

附:

扬州炒饭里的清影

——伊秉绶的扬州情缘

□ 姜师立

01

扬州廉吏

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出生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今福建三明市宁化县)。他于乾隆四十四年考中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中进士,嘉庆十年(1805年)任扬州知府。他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他刚来扬州上任时,正值扬州连年遭受水灾,一到任,他就前往南河、高邮、宝应等地勘察灾情,亲自率领下属参加各地抢险赈灾。“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与百姓同甘共苦。他一边设置粥厂,安置灾民,一边动员富商捐资赈灾,很快稳定了灾区局势,他还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帮助灾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他亲自查阅赈灾账册,核发赈灾钱粮,严禁官吏克减赈灾粮,得到老百姓的称赞。当年,里下河地区有3万多灾民逃荒到扬州城,伊秉绶动员扬州盐商捐款六万余金,并在寺庙立棚厂,依据灾民人口赋米赈钱。又在每个村镇设办粥厂,救济贫困的灾民。有些灾民实在日子过不下去了,想杀掉自家的耕牛作为食品。伊秉绶得知后,要求地方官吏按牛的估值贷款给老百姓,并招雇专人帮助养牛,让灾民来年春耕需要用牛时赎回去,以保证春耕生产。为了社会稳定,伊秉绶派兵剿灭北湖地区的土匪“铁库子”,打击行骗的“杖诡道”聂道和,使那些奸猾扰民的流氓地痞都受到了严厉的惩治。所以,《清史稿》称:大灾中的扬州“民虽饥困,安堵无惶惑。”第二年,扬州风调雨顺,百废皆兴,老百姓对伊秉绶交口称赞。

伊秉绶重视扬州地方文化建设,嘉庆十一年(1806年),他聘请焦循、阮元等著名学者编纂了《扬州图经》和《扬州文粹》。他还支持扬州学者阮元对隋炀帝陵的考证,并在阮元考证出的隋炀帝陵墓碑上亲笔题字,为大运河文化作出了贡献。伊秉绶治理扬州虽然有德惠政声,为清代名吏,但他从不以功自居。他把自己的居所从盐商聚集的“休园”,搬到平民所居的旧城“黄氏园”,取名“湖上草堂”。他在生活上也清廉耿介,杜绝声色,“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常说:“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行则正。”因伊秉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扬州百姓爱戴。

嘉庆十二年(1807年),伊秉绶调任河库道,不久又调两淮盐运史。任职刚满两个月,其父病故,便回汀州宁化奔丧,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在老家料理了父亲的后事,伊秉绶丁忧三年,又在宁化呆了五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夏,伊秉绶离开了宁化,启程入京,沿大运河北上途经扬州,旧时好友留他小住,客居到9月份。扬州的9月天气已渐转凉。他不慎染上秋寒,得了肺炎,后来一病不起,于9月11日在扬州病逝。扬州百姓得知前任的好知府病逝后,仰慕其遗德,把他供奉在三贤祠里,和扬州历史上的另三位文章太守欧阳修、苏东坡、王士祯并祀,改称“四贤祠”。《芜城怀旧录》称赞他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02

学者官员

伊秉绶是一位学者型官员,在文学上,伊秉绶著有《留春草堂诗》《攻其集》等。书法行、楷、隶皆工,尤以隶书独具特色,雄冠清代。他的隶书尤为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伊秉绶的作品凝练稳重,宽博舒展,具有强烈的个性,开一代新风,是清代碑学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高度评价,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秉绶的隶书风格独特,他从汉碑中摄取神理,用篆书的笔法来写隶书,笔划省去一波三折,代之以提按甚少的平直线条,结体则更为粗木搭房般的笨拙造型。这种风格虽然在当时显得与众不同,但却是他在深入把握汉隶神髓、洞悉艺术本质后的一次大胆变异。

伊秉绶对淮扬菜也有贡献,在扬州有一种说法:扬州炒饭是伊秉绶发明的。据说伊秉绶特别喜欢研究美食,在扬州任知府期间,伊府厨师在“葱油蛋炒饭”的基础上,还加上一些虾仁和叉烧同炒。后来传至扬州士绅盐商家厨,乃至酒楼饭店,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伊秉绶将这种炒饭的做法写进了他自己的作品集《留春草堂集》里。伊秉绶从扬州任上返乡后,改进后的扬州炒饭被带到福建宁化,并最终随着客家人远征世界的步伐漂洋过海。如今有华人处,就有扬州炒饭。几乎世界各地的中餐馆菜单上,都能看到“扬州炒饭”,成了所有海外中国餐馆的当家花旦。扬州炒饭借着运河的影响力,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成为中华饮食的代表性主食之一,伊秉绶功不可没。

除此之外,人们常常食用的方便面也与伊秉绶有关。方便面也叫“伊面”,据说也来源于伊府。传说伊秉绶家中常聚集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不知道它的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这样一说,“伊面”就成为现代方便面的鼻祖。

03

宁化启示

宁化还有一位名人与扬州也有关,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在宁化期间,我们深深感受到,宁化人很擅长对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很多地方都植入了伊秉绶和黄慎的相关文化符号。景区门前有黄慎的字,街头宣传画的“宁阳八景”中有伊秉绶的字。特别是投入800多万元对伊秉绶的故居进行了修复,在伊秉绶诞辰270周年之际,一座建筑格局完整、清晰的客家名人故居展现在游客面前,建筑为主座带偏厅合院式悬山顶砖木结构,是清代宁化传统聚落遗存代表。与此同时,宁化县承办了“伊秉绶奖”海内外隶书书法篆刻作品展,为传承弘扬伊秉绶书法艺术成就,打响伊秉绶文化品牌,走出了有效的一步。

0 阅读:1

平山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