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曾将6000万尾鱼投放澜沧江,4年后赚3000万,现在怎样了?

毛宏杰 2022-05-25 19:02:26

13年前,一位年过6旬的老人满怀希望地向澜沧江投放了6000万尾鱼苗,这些鱼苗承载了这位老人再次创业的梦想,然而现实却并非一帆风顺,6000万尾鱼苗的集体“失踪”给了他沉痛的打击。在别人都无法坚持住的情况下,他咬牙挺了过来,并凭借着这一腔热血斩获了3000万的年收入,这个老人就是何杰秋。

一、 孤注一掷的赌博

何杰秋养鱼并非他的第一次创业,早在2006年以前,何杰秋就凭借着钢材生意积攒起了过千万的财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产能的过剩情况加剧,让何杰秋意识到这是一个夕阳产业,于是产生了转行创业的想法,事实也证明了何杰秋对行业基本盘和未来发展的判断十分准确,

2008年1-8月份,我国实现钢铁产量39982万吨,同比大增10.1%,然而当年1-8月,我国钢材的出口量却同比大减了7.2%,仅为4784万吨。当年上半年,全国钢铁市场的需求萎靡,钢材的价格持续走弱,产能过剩的危机已经初见端倪。

从这一组数据来看,何杰秋决定转行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也充分反映出他具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商业思维。苦苦寻找新项目的何杰秋在朋友的介绍下了解了澜沧江小湾库区的水产养殖项目,结合对未来市场和政策支持层面的综合分析,让何杰秋认为这个行业大有可为,于是便决定投入到水产养殖行业当中来。

2009年,已经62岁的何杰秋拿出1000多万,在当地购买力6000万尾鱼苗,投放到小湾库区中来,在当时,云南省的鱼苗市场甚至因为何杰秋的巨额购买行为在短时间内价格飙涨。

但是,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劝他别这样做,1000多万的投入等于是拿一辈子辛苦攒下的积蓄来赌这一次,如果输了的话,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但何杰秋是个不信邪的人,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到底。

二、 绝处逢生

鱼苗投放几个月后,何杰秋雇佣了专业的捕鱼团队,想要将鱼苗捞上来看一下长势情况。可没想到,初次捕捞就让何杰秋傻了眼,连续几网下去都是空空如也,见不到鱼苗的踪影。何杰秋有点慌了,又接连联系了10几个团队来进行捕捞,结果都是一样。好像这6000万尾鱼苗就此凭空失踪了一样。

何杰秋的5个合伙人首先扛不住了,选择了退伙走人,公司起初的300名员工,也只剩下了200多人,并且为了维持经营,何杰秋的负债水平也在急剧的攀升。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苦苦支撑着,等待奇迹的降临。

事情的转机出现了,一位大学教师找到了何杰秋,开口就要了600万的经费,并且要求在8个月的研究时间里,何杰秋不能过问他任何情况。在何杰秋看来,有本事的人,脾气都怪,而且这个人身上散发的那股自信,让何杰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

最终,这位大学教师不负所望,找到了原因所在。原来,小湾库区位于澜沧江中游,江面超500米,水深超过了300米,这些鱼苗都躲藏在水下160米水深处,那些早前捕鱼用的网只有50米深,当然什么也捞不起来了。

在这位教师的指导下,何杰秋改善了捕鱼工具和捕捞方法,4年以后,何杰秋终于成功获得了回报,第一网就出货了480吨野生鱼。当地的各个餐馆也争相与何杰秋订立合作关系,争夺优质的野生鱼资源。

三、 成功属于坚持者

到了2018年,何杰秋的水库年产鱼量达到了2500吨,销售额突破了3000万,并且何杰秋的事迹还曾经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过,一时间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焦点。

成功属于坚持者,其实很多时候你离成功就差一点点。就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最艰难的部分莫过于最后的几百米,咬牙坚持下来的人,才有资格取得最终的胜利。何杰秋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他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勇于坚持的品格。

总结

从一开始的1000万投放6000万尾鱼苗,到所有鱼苗的集体“失踪”,再到4年过后的第一次出产,最后靠着当初为人所不理解的选择成功实现年收入破3000万。何杰秋的创业故事堪称精彩,他身上散发的闪光点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16

毛宏杰

简介: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