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Phone的前夜,苹果没有必要再去做一款纯粹追求外观变化的硬件设备;蓝思、宜安先涨为敬
文/智物
《智物》提到过多次,苹果的挑战在于,库克没有办法像乔布斯一样,去做一些小创新的小产品,没有办法像余承东一样,去做一些未必真正有用的奇怪产品——足够高的价格保持利润,不用太多的规模纯粹去尝试。
乔布斯典型的是那个市场反应平淡的Fat Nano,余承东典型的比如三折手机——如果没有自带一个贴身秘书,很难体验到三折手机的真正用途。
库克时代的苹果,出手就得是完美机型,而且是规模量产——大众市场产品,而不是让一部分粉丝和科技极客尝鲜。除了三星和华为之外,折叠屏市场对多数安卓大厂如今是不折不扣的鸡肋市场,两倍于iPhone、华为的成本价格,勉强支撑一台iPhone高端的售价,根本没有硬件利润。
更尴尬的是,这一系列产品始终不能规模化,多数用户来说,折叠屏手机空有一副好皮囊而已,软件和生态部分根本没有任何特色。

苹果的折叠屏项目即将确定
这一背景之下,一台折叠版的iPhone究竟能带来什么变化?真正无折痕,超薄,以及性能更好的摄像头的一款折叠屏iPhone?《智物》至今认为,苹果公司不应该在当下,执着于推出一台折叠版的iPhone。当然,我们也认为苹果可能根本不应该推出那台所谓的苹果眼镜。
有趣的角度在于,苹果的眼镜和折叠iPhone面临一个共同任务,将这部分用户留在苹果生态当中,不要被Meta,以及中国安卓大厂挖走。现在的安卓折叠屏手机,唯一的价值,是帮助小米、vivo、OPPO从iPhone生态当中,拉来100万左右的所谓高端用户,让几个大厂练手。
苹果真的有必要俯身,在乎这几百万用户?
关于折叠iPhone的进展,Mark Gurman和郭明琪以及几位苹果爆料者一起拼凑了苹果折叠屏项目关键部件的关键信息:一款类似当下市场主力的内折机型,计划在2026年上市。富士康、新日兴、安诺等美台大厂负责NPI,新产品的设计验证。
分工角度来看,这都是苹果公司的老朋友,富士康负责整机生产组装,安诺、新日兴负责关键的转轴铰链。中国台湾媒体提到了另一家台厂在中国大陆扩产的计划,指是为苹果专项准备。
传闻表述引述韩国媒体,蓝思科技负责关键的折叠屏屏幕盖板玻璃也就是UTG,从三星显示剥离出来的一家韩国公司,也同时负责UTG部分。玻璃原片出自苹果的另外一家老朋友美国康宁。领益智造则负责折叠iPhone的竹书部件,另有产业链信息透露,惠州一家公司也与苹果公司关于碳纤维项目交流密切。
《智物》获知的信息是,这一项目即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确认,目前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康宁公司的UTG在决定iPhone折叠屏项目最终落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康宁去年通过三星电子的折叠屏项目,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作为折痕控制的关键,康宁的不等厚玻璃原片,需要蓝思科技加工的环节似乎不多。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环节是宜安科技。坊间传闻,安诺已经与宜安科技签署相关协议,宜安科技将会作为折叠iPhone转轴铰链关键部件,液态金属内构件供应商。此前,从华为第一代折叠屏手机开始,宜安科技就是这一部件的供应商之一,更特殊的是,从10年前开始,苹果就曾经和宜安科技合作液态金属项目。
至少传闻如此。现在有意思的局面是,苹果曾经是液态金属领域最大的支持者,至今还在这一材料领域投入研发。但是,液态金属的应用、生产已经全部在中国,真正将这一材料变成一个规模化产业的推动者,是华为的折叠屏手机项目。
折叠屏手机的产品经理们并不是非常喜欢液态金属,作为材料,非常不适合折叠屏当前的一个方向——减重。所以,华为也一直希望用不锈钢、钛合金、铝合金来替代液态金属材料。问题是,其他材料也各有问题,要么贵,要么就是容易氧化,质量有问题。
在这个材料的选择上,影响了华为、OPPO等几个大厂的折叠屏项目的进度。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最近上市的一款外观不错,超薄的折叠屏手机。
国内几家液态金属公司的局面也颇有意思。东睦股份旗下的富驰公司也有一块液态金属资产,此外,还有世竟等几家公司在做类似项目。但是,东睦股份、世竟现在各有各的问题,限制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东睦股份力主从驰声管理团队手中低价买回来了全部股权,成为了唯一一个横跨mim、液态金属材料的公司。接过来看,东睦股份应该考虑将相应的股权送还给原来的团队,以免浪费之前的优势。坊间传闻,东睦股份也在与苹果公司的折叠屏项目接触。
宜安科技在那位传奇性的技术人才李扬德出局之后,控股国有股股东株洲国投也经历了一轮风波。如今,应该可以稍微稳定下来。此前,宜安科技一直在努力发展一体化压铸项目,这种项目的难度是必须要有汽车主机厂的强力配合。随着,特斯拉、小米、华为强力完成份额集中,类似这种项目的难度在加大。
宜安科技的另外一个优势是镁合金,机器人、汽车轻量化的前景下,这是一个极有待于挖掘的技术门类。还不能完全指望特斯拉,特斯拉的工业团队注定不会在镁合金上投入太大的资源,简单的道理是,中国地区在镁资源方面有极强的优势。
科技竞争不只是在所谓的AI软件方面,现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Mims半年前在《华尔街日报》撰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类似这种新型材料公司美国硅谷的创业潮。另外同期,有人探讨了另外一个话题,波音公司事故不断,可能背后跟美国工业中类似高科技的制造业的缺乏有关系。
这个材料有很多的应用前景,现在只是局限在了折叠屏手机以及手表、耳机这种可穿戴项目。对于中国产业界来说,不能充分发挥这种材料优势是一种巨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