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中国粮油市场正在上演的残酷现实。
市值暴跌6000亿,净利润连跌4年,而它的真实身份竟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家族操控的跨国资本局!
更令人震惊的是,丰益国际的最大股东竟是美国ADM集团(持股25%),而郭鹤年家族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将中国市场的利润源源不断输送到海外。
2024年财报显示,金龙鱼全年营收2388亿元,其中97.89%来自中国,但真正的利润却流向了新加坡和美国的资本方。
2020年带着“油茅”光环上市的金龙鱼,市值一度飙升至7800亿元。
却在募资后迅速将72%的资金投入理财,而非用于产能扩张或技术研发,这种“重资本、轻实业”的操作,为后续业绩滑坡埋下伏笔。
去年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仅剩25亿元,较上市前缩水43%,曾经的资本神话在实业根基薄弱的现实中逐渐破灭。
与此同时,金龙鱼的财务杠杆早已拉响警报——截至2023年三季度,短期负债高达969亿元。
货币资金却仅有900亿元,资产负债率长期超过60%,意味着每100元资产中就有60元靠借贷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新加坡丰益国际的子公司,金龙鱼在2021-2023年间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额超过250亿元,原材料采购价格完全跟随国际粮价波动。
2021年大豆价格飙升时高价囤货,却在2024年价格暴跌时因库存积压计提3.51亿元跌价损失,暴露了对上游供应链议价能力的缺失。
当上市成为资本套现的工具,当负债成为维持扩张的手段,当关联交易沦为国际粮价的“传声筒”,金龙鱼的“国货”外衣下,早已是被资本游戏架空的空心化躯壳。
——【·6000亿蒸发背后的“三重绞杀”·】——
2020年以7800亿的市值风光上市,而短短几年间,其市值一路暴跌至1300亿,蒸发了超过6000亿。
这一资本盛宴的背后,隐藏着三大致命陷阱:原材料“卡脖子”、舆论危机连环炸以及资本局中局。
作为依赖进口80%大豆的粮油巨头,金龙鱼的利润深受国际粮价波动影响。
2024年,大豆价格暴跌本应利好成本端,但金龙鱼却因高价库存导致3.51亿元的存货跌价损失,暴露了供应链管理的失控。
相比之下,鲁花集团通过自建原料基地和订单农业锁定价格,减少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净利润率高达14.7%,远超金龙鱼的1.13%。
而舆论危机的连环爆发更是持续透支着消费者信任。
2024年“油罐车事件”中,一辆被曝光运送煤制油后未彻底清洗的罐车,被追踪到曾出入金龙鱼武汉、陕西两大工厂,引发全网对食用油安全的强烈恐慌。
同年3?15前夕,职业打假人王海揭露其用低价“中科发5号”大米冒充“稻花香2号”,50%的差价背后是对消费者的公然欺诈。
而上市前夕未标注转基因成分的争议,更让其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质疑持续发酵。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金龙鱼相关投诉超千条,“以次充好”“质量问题”等关键词频现,消费者信任危机持续发酵。
在主业承压下,金龙鱼2024年斥资55.69亿元入股鲁花集团,表面打着“强强联合”的旗号,实则通过换股交易转移利润,仅所得税就缴纳5.5亿元,进一步拖累当期业绩。
这场被市场解读为“抱团取暖”的资本运作,不仅可能因三大巨头合计超60%的市场份额触发反垄断审查,更暴露了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隐忧 。
当产品质量、供应链管理和资本运作的多重问题集中爆发时6000亿市值的蒸发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从“国货之光”到“洋货真相”·】——
从黄渤代言到奥运赞助,金龙鱼不仅让“金龙鱼”成为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还让许多人误以为它是一家国企品牌。
金龙鱼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12.33%骤降至2024年的5.35%,净利率仅为1.03%,甚至不如卖水的农夫山泉(毛利率50%)。
这一现象表明,金龙鱼的盈利能力正在受到市场波动和成本压力的严重挤压。
此外,其经销商数量虽然看似增长,从2023年的8257家增加到2024年的9440家,但实际渠道利润却因批发流通比例的上升而进一步被压缩。
更令人意外的是,金龙鱼长期被消费者误认为是国企品牌,这与其背后的实际外资身份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伪装国货”的策略虽然一度帮助其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埋下了信任危机的隐患。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是,品牌信任度的崩塌导致其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不断缩水。
——【·国产崛起与外资品牌的“资本梦魇”·】——
面对金龙鱼近年来的业绩下滑,中粮旗下的福临门和鲁花等本土品牌正在加速崛起,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其中,鲁花凭借其非转基因花生油的市场优势,市占率已超过50%,并在2023年实现净利润27.46亿元,盈利能力远超金龙鱼。
相比之下,金龙鱼寄予厚望的中央厨房项目却陷入困境,产能利用率不足35%,成为“烧钱游戏”,2024年,其央厨业务收入占比不足5%,转型之路显得遥遥无期。
在行业趋势方面,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橄榄油、亚麻籽油等高端替代品逐渐占据市场。
与此同时,食用油价格受到政策管控,提价空间有限,这使得外资品牌在本土市场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而本土企业则通过品质提升和创新研发,逐步收复失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潜力。
当外资品牌沉迷于资本运作时,本土企业正以品质和创新为武器,重新定义市场格局。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粮油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展现了国货品牌的崛起之路。
——【·资本伪装的尽头是民心·】——
金龙鱼的故事,是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缩影。
你家厨房的金龙鱼,还敢吃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