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到底是谁在“捣鬼”?

进取这文刀缘 2024-11-08 07:02:38

《教育的困境:谁在“捣鬼”?》

教育出现于人类社会之初,起源于社会劳动,为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伴随着相应的教育大革命。

教育的本意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将“教”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释为“养子使作善也”。

出处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教育的舞台上,一位拥有 30多年教龄的老师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控诉,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这位老师的声音仿佛一道惊雷,打破了表面的平静。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教材编写、考卷出题与实际教学之间的严重脱节,犹如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教材编写的困难和体系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学生也难以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而教与考的分离,更是让师生们在努力之后收获的只有挫败感,信心被无情地打击。

基本知识的频繁更改,更是让教育陷入了混乱。读音、笔顺这些看似基础的内容,却不断地变换标准,不仅老师难以适从,学生更是感到迷茫。孩子们在刚刚掌握了一种规则后,又要被迫接受新的变化,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负担,也消磨了他们对知识的热情。

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 ,一骑(jì)红尘变成了一骑(qí)红尘,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荨(qián)麻疹变成了荨(xún)麻疹……2月19日,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发表的一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网络,文中举了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并写道,“不少网友查字典发现,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

指定课外读物的选择也饱受诟病。让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去理解《红楼梦》这样内涵深厚的经典之作,实在是超出了他们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孩子们本应在适合的阶段接触适合的书籍,循序渐进地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而不是被强行拔高,面对无法理解的文字感到困惑和无助。

不仅语文如此,数学领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材内容的调整常常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扎实巩固。在追求创新和拓展的同时,却丢失了教育的根本——让孩子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当我们的教育出现这些令人忧心的状况时,我们必须反思:到底是谁在“捣鬼”?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出现偏差?还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我们不能让孩子们成为教育实验的牺牲品,不能让教师们在困惑中失去教育的初心。

我们需要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材编写、考试出题的监管和审核,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连贯性。在选择课外读物和调整教材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茁壮成长,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0

进取这文刀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