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访谈精彩,但对于“恶”的思考不足|一周新书风向标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1-01-04 10:16:36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 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 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 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本期主持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新知

《川菜》

作者: [英]扶霞·邓洛普

译者:何雨珈

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2月

推荐指数:★ ★ ★ ★ ☆

推荐人:张婷

提起扶霞,大多数中国读者想到的是前两年大火的那本《鱼翅与花椒》。实际上,《川菜》的英文版最早在2001年就于英国出版了,是扶霞的第一本专业中餐菜谱。没错,这本书的主体其实是菜谱。收录书中的每道菜,都经过了扶霞的实践,甚至是反复的实验与改良,食材调料精确分明,每道菜前面配有菜品的“小传”。菜谱之外,也有作者对川菜发展简史的回溯,同时扶霞将川菜的风味特点与四川的地理、气候以及饮食与四川人性格的相互影响都做了有趣的连接。

但如果读者延续《鱼翅与花椒》的期待,想从中读到外国人眼中的非虚构美食故事可能会失望了。这本书更适合对于川菜感兴趣的厨房行动家,对于他们来说,这会是一部兼具趣味与实操性的作品。阅读这本书,也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川菜的文化与特色,思考川菜在世界美食中的坐标与位置。

文学

《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

作者: [美]罗克珊·盖伊

译者:邓迪

版本:新经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

2020年12月

推荐指数: ★ ★ ★ ★ ☆

推荐人:青青 子

“告诉你身体的故事就是告诉你有关羞耻的故事。”

盖伊的这本新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公开又私密的话题——身体。确切来说,她讲述的,是一个有关“超重的、受过侵犯的、持续挣扎的”身体的故事。她将对身体的回忆切分成“以前”与“之后”——在她被强暴以前,在她被强暴之后。在她变胖以前,以及在她变胖之后。

“暴力”与“创伤”是贯穿全书的主题。在书中,盖伊回溯自己在12岁那年被当时所深爱的男孩与他的朋友轮奸的遭遇。她讲述自己因为恐惧与羞耻隐瞒下被强暴的事实,又企图通过“吃、吃、吃”,把自己的身体建造成“堡垒”。然而,这副变“大”的身体非但没能保护她,反而让她再次成为公开处刑的对象。

借由自身的遭遇,盖伊重新审视了社会对“肥胖”的刻板印象,以及大众文化对女性的凝视与规训。她在书中写道,“当你超重时,你的身体在很多方面会成为一个公开记录........他们忘记了你是一个人。你就是你的身体,仅此而已,你的身体就应该变得该死的小”。

对我来说,阅读《饥饿》是亲密又艰难的过程。一方面,盖伊的诚实与自白,让我切实感受到她的愤怒、悲伤与挣扎。同时,盖伊对于身体经历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对于身体的恐惧和不安。在这个意义上,《饥饿》并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更不是关于“如何与伤痛和解”的故事,它是来自身体的隐秘自剖,诉说着“最丑陋、最脆弱”,也是“最真实”的“我”。

诗歌

《山羊的信》

作者: 窗·道雄

编者:谷川俊太郎

译者:吴菲

版本: 雅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9月

推荐指数: ★★★ ★ ☆

推荐人:张进

书的腰封上写了窗·道雄这样一句话:“‘孩子为之迷醉的诗’与‘大人为之迷醉的诗’,在本质上并无不同。从而‘给孩子的诗’和‘给大人的诗’也不应当有本质上的不同。”深以为然。诗集中的诗看似文字简单、语调明快,要么本身就是童谣,要么是沾染了童谣节奏的诗,但读起来让人返回到孩子式愉悦的同时,又引人思考那些“给大人的诗”常常触及的问题。比如这首《跳蚤》:“实在是/美好的事啊/跳蚤/就是跳蚤//居然不是大象”幽默、天真,又表现出作者对世界的洞察:对某一事物之独特性的欣喜和赞叹。再比如《像鱼那样》:“被水打湿了/就会认识水吗/被水打湿了/会想把水忘掉//被水打湿了/就会想念水之外的事物吗/被水打湿了/会想成为水本身//被水打湿了/就会为水感伤吗/被水打湿了/会想意味水的意味”水的意味是什么?或者进一步说,水是什么?这样一个关于存在的问题,用有些童真的视角说出来,别有一番诗意。在窗·道雄的随笔中,他说自己在童年时期就有很强的感受力,有对人、生物、乃至无生命物的真挚热爱。正是这份感受力和没有区隔的爱,让他写了很多首以《蚊子》为题的诗,还写山羊、树、纽扣、镜子,甚至写塑料袋。这些事物都在他的爱中,有了与人的生命相通的特质。

文学

《越过时间的边界》

作者: [英]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于是

版本: 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年11月

推荐指数: ★★★★☆

推荐人:安也

珍妮特·温特森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最为有名的作品包括《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激情》和《给樱桃以性别》。温特森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这本书是温特森创作于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书中探讨了人类的情感关系以及物理学,故事有关于时间、宇宙、爱情和纽约。我们如何理解时间?过去发生了什么?未来已经存在了吗?这一系列被作者抛出的问题,正是这本书中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增加读者困惑的一种方式。年轻的物理学家爱丽丝,时空旅行研究者、物理学家乔瓦以及他的妻子斯黛拉之间的三角恋,被作者称之为家庭生活的新几何学。爱丽丝与乔瓦,乔瓦与斯黛拉,爱丽丝与斯黛拉……当包含欲望的爱情被冠以大统一理论,披上理论物理学的外衣时,一切变得不那么寻常——当然,也变得难以理解。

社科

《恶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

作者: [美] 詹姆斯·道斯

译者: 梁永安

版本:理想国 丨上海三联书店

2020年11月

推荐指数: ★★★ ☆ ☆

推荐人:李永博

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探讨这类话题的书目并不少,比较知名的就有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米尔格拉姆的《对权威的服从》、以及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相较于这些作品,对于侵华日军当事人的采访与延展是詹姆斯·道斯的《恶人》这本书的特色。作者以文学化的笔触描绘二战日本老兵的战时回忆,就此展开了关于“恶”的思考,形成“恶”的原因、其背后的社会意涵、以及暴力与创伤等战后心理重建的问题。

这些访谈比较忠实地还原了一些日本老兵经历的思想转变过程,很多细节极具冲击力,例如,书中一位访谈者说道:“当我们快死的时候,被教导一定要高呼‘天皇陛下万岁!’但没有一个士兵死前会这样喊。对,每个人喊的都是‘妈妈,妈妈’,懂吗?每个人都这样喊。然后一切就到此为止了。”

相较于访谈的精彩程度,本书对于“恶”的思考显得略有不足。尽管汇集了哲学、文学、宗教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给人感觉杂乱无章。相比于类似题材的著作,既没有形成一种贯通的系统性解释,也未在前人研究之上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ID :ibookreview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 辑: 李永博, 校对:王心。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