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日文汉字很多可以看懂一些,而现在很多日文都看不懂了

赵晓萍说历史 2022-11-04 18:18:38

汉字在东亚是一种颇为神奇的存在:同样的字在中、日、韩、越可能读音各异,但用于书面交流却没太大的障碍。历史上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文字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日、韩、越等国通常都被视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成员。古代汉字文化圈曾出现过一种独特的现象——笔谈:来自汉字文化圈中不同国家的人使用的是不同的口语,所以他们就使用都看得懂的汉字进行书面交谈。

明末遗民朱舜水在参与抗清复明运动失败东渡日本。当时日本水户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就常去拜访他。语言不通的两个人在更多时候是通过书面文字进行交流。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也常和朝鲜通信使用汉字笔谈的方式来争论儒学问题。清末流亡日本的孙中山、梁启超等人也曾通过书面文字与当地人交流。越南战争期间一名随同美军前往越南参战的韩军排长也曾用汉字和一位越南村长进行过有效沟通。

这一切都说明至少在当时来自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是可以通过汉字交流的,不过如果现在你还指望用汉字直接与朝鲜人、日本人、越南人进行交流恐怕会失望的。越南很多古建筑上都能看到用汉语书写的对联和牌匾。很多在中国游客在越南都会忍不住驻足观看这些古建筑上的汉字,而在他们周围总能围着一群不知所云的越南人看热闹。

事实上如今的越南人早已看不懂这些由他们的祖先写下的汉字对联和匾额。如今越南的文字体系是基于法国殖民时期所推广的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出来的。同样朝鲜、韩国也用训民正音(即朝鲜谚文)取代汉字作为本国的主流文字使用。如今绝大多数朝鲜人、韩国人、越南人都已不认识汉字了,相比之下日本的文字体系保留汉字文化因素则要更多一些。

古代日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有口语而没书面文字,后来日本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开始借用汉字注音。汉字传入日本最早可以追溯到晋武帝太康年间,然而汉字真正在日本普及开来大约是在中国隋唐时期。一开始日本人直接把从中国传入汉字拿来使用,后来逐渐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日文假名。中国唐代时期留学生吉备真备根据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发明了片假名。

后来日本人又根据汉字草书的偏旁部首发明了平假名。发展至今的现代日文书写系统有一部分是日本人当初直接从中国引入的汉字,一部分是根据汉字偏旁创造的假名,此外日文中还引入了一部分罗马字。在古代日本的文化阶层普遍是认识汉字的。2001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大河剧《北条时宗》中日本执政者能毫无障碍地阅读元世祖忽必烈命人传达的汉字国书。

汉字在古代日本曾长期作为一种身份和性别的特权:早期日本上流社会男性是不屑于使用假名的,因此使用汉字或假名就成为了贵族和平民区分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但即使是在贵族阶层中女性也不能随便使用汉字。比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就通篇用平假名写成,然而也是正是随着《源氏物语》的流行让日本贵族男性逐渐放下身段开始接受和使用假名。

从公元10世纪起日本所谓的“国风文化”开始日渐取代当年遣唐使从中国唐朝引入的“唐风文化”。所谓“国风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强调本土文化特征,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假名在日本的使用开始逐渐普及,不过日本上层阶级普遍兼习汉字和假名,所以直到明清交替时期朱舜水和德川光圀仍能使用汉字进行无障碍交流,甚至直到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时日本上层阶级仍普遍认识汉字。

公元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历两百余年的锁国时期,因此在美日谈判中几乎找不到一个懂英语的日本人,而当时造访日本的美国舰队中也无人精通日语。恰巧当时随美国舰队前往日本的传教士卫三畏是一个多年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家。精通汉语汉字的卫三畏还邀请了自己在香港认识的中国人罗森一同前往日本。

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份国际条约的谈判过程其实是这样的:美方谈判代表说英语,由卫三畏翻译为汉语,再由罗森写下来交给日本官员看,日本官员看了以后再让罗森和卫三畏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美方。汉字实际上成为了当时语言不通的日、美双方的沟通工具。其实所谓“假名”的称呼是与“真名”汉字相对而言产生的。言下之意即是说只有汉字才被视为是真正的文字。

汉学功底在古代日本长期被作为评价一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标准,因此能熟练掌握汉字在古代日本被视为是有学问的标志。然而在明治维新时期“脱亚入欧”、“文明开化”的改革中日本在大举引进西学的同时开始将繁杂的汉字视为自身落后的原因之一。当时的日本有不少人提出在废除汉字的基础上将日语书写“拉丁化”。可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所起的根基作用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废除汉字的想法最终没能被付诸实施。

尽管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没能全面废除汉字,但减少汉字使用却成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普遍共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将汉字使用个数限制在3000个以内。福泽谕吉本人作为一个熟知汉文化的汉学家曾把纯汉字的《左传》原版通读过11遍,但他却主张日本要走向强大就必须全面学习西方。在福泽的坚持下日本从中国引入的农历新年被改成了西方公历的元旦。

在日本延续上千年的农历春节就这样被废止。与春节一样遭到排斥的同样也有来自中国的汉字。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削减汉字的使用频率。这一时期的日本在“脱亚入欧”思想的主导下开始把汉字等亚洲特色的产物使用落后的事物。随着日本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加深就使日语中开始出现很多外来词。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文中开始引入拉丁字母来翻译书写外来词汇。

这种由拉丁字母演化而来的日文被称为“罗马字”。目前日文中常用的罗马字系统分为平文式罗马字和训令式罗马字。如今像什么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氨基己酸(Aminocaproic Acid)、最大使用功率这类来自西方的名词在日文中多用假名或罗马字书写,而日本传统的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则更多使用汉字书写。到了二战后日文书写中的汉字比例已变得越来越少。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日语中的外来词越来越多,而这些外来词大多是用假名或罗马字书写的。比如我们一些人从日本购买的化妆品、医药产品或电器的说明书中几乎就是假名和罗马字的天下。此外日语中的汉字数量减少也和美国占领当局的政策有关。众所周知日本在战后的很多政策都是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授意下制定的,而美国占领当局一度曾将汉字视为军国主义的产物。

汉字怎么会成为军国主义的产物呢?其实汉字被污名化是因为战前日本军国主义的利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为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曾将汉字视为落后事物,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跟西方关系愈发恶化的日本军国主义又开始提倡大量使用汉字。这一时期日本把汉字的推广和运用作为所谓的“亚洲人解放亚洲”、“大东亚共荣”的重要标识,因此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占领军司令部把限制汉字的使用也视为“去军国主义化”的一部分。

1946年11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收录1850个字的《当用汉字表》用来限制汉字使用。各种限制性的法律规范下使日本汉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复兴也使其开始重拾文化自信。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社会开始反思限制汉字使用对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巨大负面影响:纯日语假名表示的同音字太多导致了诸多不便,也让文字失去了美感和味道。

1981年日本文部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当用汉字表》改为《常用汉字表》。《常用汉字表》相比《当用汉字表》把日常使用的汉字数量由1850个增加到1945个。当时日本文部省曾对此给出一个解释:“"我国长期使用的汉字假名混合文体是对我国的社会文化最有效、最适合的表记文字。今后也有必要不断充实”。到了2010年《常用汉字表》再次改版后又增加了196个常用汉字。

外来词汇的大量涌入让假名和罗马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加之战后去军国主义化改革中汉字的使用受到了诸多限制,所以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文中的汉字使用频率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另外日文中的汉字有时在语序结构上与汉语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按照汉语的思维根本就无法理解,这也是日文汉字很多字面意思与中国汉字不一样的原因。比如中国汉字中的“娘”指的是妈妈,日文汉字中的“娘”指的是女儿、姑娘。

再比如“大丈夫”这个词在中国汉字里指的是男子汉,可在日文汉字里这个词的意思是没关系。另外汉字传入日本时中国人用的还是繁体字,可如今中国大陆已将繁体字简化。日本人在使用汉字时也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了一定的演化,然而日文汉字的演化并没参照中国汉字简化,因此如今日文中的汉字与当初日本遣唐使引入的原始汉字已出现了一定的差别。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