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娱乐圈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香港演员吴启华清明节跑到广西百色参加祭祀活动,被当地民众围得水泄不通。这事儿乍一看是明星追星现场,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
吴启华这次去的百色田阳区,正在举办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这个节日来头不小,敢壮山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诞生地,每年都有十多万游客来参加祭祀活动。我觉得吧,吴启华选在这个时候来,可能不只是为了凑热闹。他在现场穿了件紫色衬衫,戴副黑框眼镜,虽然 61 岁了,但皮肤保养得不错,笑起来还是当年《妙手仁心》里程至美医生的儒雅劲儿。当地阿姨们看到他跟见了亲人似的,又是拍照又是攀谈,有位阿婆甚至拉着他的手说:"你比电视上还精神!" 这场景让我想起网友经常说的 "师奶杀手",看来吴启华这称号真是宝刀未老。
其实吴启华这些年常来内地,去年还在湖南常德参加过商业活动,今年春节又去了浙江横店影视城。但这次选在清明节来广西,明显有备而来。他参加的祭祀活动是广西 "三月三" 系列节庆的一部分,这个节日在 2024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成了广西旅游的金字招牌。说句心里话,广西这几年在旅游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2025 年推出的 "旅游年" 活动,光财政投入就有 7 个亿,目标是接待游客超 8 亿人次,旅游收入破万亿。政府还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各地举办壮族霜降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像百色的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光活动就有 12 项,从非遗展演到啤酒音乐节,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娱乐结合得挺好。
吴启华这次来广西,赶上了好时候。当地政府正在推动 "跟着节庆游广西",每个月都有近百场活动。比如 3 月的 "三月三" 嘉年华,4 月的布洛陀文化旅游节,5 月的钦州春回音乐节,形成了 "白天祭祖、晚上听歌" 的独特体验。这种 "文化 + 旅游" 的模式,让广西在大湾区竞争中找到了差异化路径,就像在满汉全席里端出一道独特的地方小吃,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
香港明星北上发展,吴启华不是第一个。TVB 去年财报显示,合拍剧收入增长超 100%,《法证先锋 VI》在内地播放量破 10 亿。CEPA 政策实施后,香港艺人参与内地影视制作不再受限,审批流程缩短 60%。吴启华不仅在广西刷脸,还参与央视网络春晚、常德商业活动,构建起 "影视 + 文旅 + 商业" 的全产业链布局。不过广西旅游也有短板,虽然 2024 年接待游客 7.69 亿人次,但人均消费只有 1048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提升消费,政府推出 "百县千菜" 美食大赛,把梧州纸包鸡、河池鸭把菜等非遗美食推向全国。吴启华在当地吃的海鲜大餐,其实也是广西 "寻味美食游" 的一部分。
吴启华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的 "人设迭代"。年轻时的 "奶油小生" 如今转型为 "文化使者",在广西穿着壮族服饰、品尝艾叶粑粑的形象,既亲民又不失文化深度。这种转变,与 TVB 鼓励艺人 "自组班底" 的策略不谋而合 —— 袁伟豪、傅嘉莉等艺人都在尝试 "大湾区定制内容",而吴启华显然走在了前列。从《妙手仁心》的 "程至美" 到广西祭祀的 "文化使者",吴启华的转型堪称教科书级。他深谙 "接地气" 的重要性 —— 在海鲜餐厅换上浅蓝色 T 恤,用灯光 "冻龄" 的操作,既满足粉丝的 "回忆杀",又展现成熟魅力。这种 "亲民 + 专业" 的形象,与大湾区观众的审美变迁高度契合。
数据显示,60 后港星在内地的粉丝中,40 岁以上群体占比达 68%,但吴启华的粉丝画像却呈现 "两头热"—— 既有 60 后 "师奶",又有 90 后 "考古党"。这种跨代际的吸引力,让他在大湾区的 "明星内卷" 中脱颖而出。吴启华这次去广西,其实就像大湾区文化融合的一个小缩影。CEPA 政策打破了制度壁垒,广西的节庆活动提供了文化场景,而明星则成为连接两地的 "超级联系人"。这种模式,正在重塑大湾区的文化版图 —— 从香港艺人参与内地影视,到广西非遗走出国门,"一国两制" 的优越性在文化领域得到生动体现。
当吴启华在百色的祭祀现场微笑着与粉丝合影时,他的背后是 14 万亿的大湾区经济体量,是广西文旅 "超万亿" 的目标,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这场看似偶然的追星事件,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文化突围",而吴启华,正是这场突围的 "最佳男主角"。话说回来,大家觉得这种明星与地方文化结合的模式,会不会成为未来文旅发展的新趋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