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惜,最为慷慨激昂热血贲张的抗战军歌,曲调却失传了

老周的深度君事 2024-09-19 08:32:16

摘要:有这样一首抗战军歌,歌词文采飞扬,浓浓的国风意境,而且慷慨激昂,不禁使人热血贲张。但是很可惜,歌曲的曲调却失传了,但依然可以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让我们更深刻了解抗战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

有这样一首抗战军歌,歌词文采飞扬,浓浓的国风意境,而且慷慨激昂,不禁使人热血贲张。但是很可惜,歌曲的曲调却失传了,但依然可以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让我们更深刻了解抗战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

闲话不说,上歌词: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歌词很古风,没有一点国学功底,会觉得晦涩难懂,就来简单解释一下。第一句里的“汉终军”,说的是汉武帝时自告奋勇出师南越的终军,姓终名军,字子云,山东济南人。他请受长缨,这是当时使节的标志,去说服南越国王臣服汉朝,最后被南越杀害。

第二句里的班定远,就是赫赫有名的班超,班超,姓班名超,字仲升。汉明帝永平十六年,班超只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到达鄯善国时,匈奴使团刚巧也来了。于是班超率三十六人袭击并团灭匈奴使团,这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出处。之后班超威名远扬,恩威并施,多次协助西域各国抵抗匈奴,使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为汉朝经略西域立下大功,封定远侯,所以称为“班定远”。

第三句里的“重危行”,出自《论语》“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原意是开明盛世,可以尽情表现,黑暗无道时,说 话要小心,但行事还要端正。这里就指国家急难,应该挺身而出。后半句里的“儒冠”就是指书生,杜甫有诗:“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所以才有“岂让儒冠误此生”。

第四句里“累卵”是指将鸡蛋堆起来,形容很危险,才有“危如累卵”之说。后半句的“羽檄”,就是插着羽毛的信,俗称鸡毛信。古代这样插上羽毛的信件表示十万火急的加急信件,“羽檄争驰无少停”表明战况紧急,十万火急的战报接二连三,没有停歇。

第五句里的“战时衿”,衿古代是指上衣或者是长跑的前襟。“战时衿”就是战袍,用来代指军装。

第六句“一呼同志逾十万”,是呼应当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口号“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声号召,十万青年就组成了部队。

第十句里的“太白”在中国古代是指金星,也就是俗称的启明星。古人认为天象如果出现金星运行到月亮的位置,就预示着可以打败敌人。所以“气吹太白入昂月”就是吹口气就能打败敌人的豪迈起开。

整首歌词非常形象生动表现了强虏入侵,国家危亡之际,读书人毅然效仿古人,穿上军装,投笔从戎,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收复失地,再打到东瀛本土,赢得胜利后凯旋归来,受到民众欢迎的经历。歌词中有很多典故,也大量运用对仗等修辞手法,文笔优美,但气势如虹,慷慨激之情跃然纸上。

这首歌很多人误认为是《中国远征军军歌》或者是《新一军军歌》,还说词作者是新一军军长孙立人。这当然是大错特错了。

这首歌叫《知识青年从军歌》,词作者是青年诗人白垒,最早发表于1945年《时代精神》杂志第十一卷,第5/6期。

这是为了配合国民政府1944年10月开始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宣传动员而创作的。当时这个运动宣传的口号是“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号召十万知识青年组建青年军。其实从歌词就可以看出,就是讲述一个读书人(知识青年)参军的经历,是非常契合主题的。而孙立人并不是青年军将领,而且也没有看到他有类似的古体诗作品,如果不是《中国远征军军歌》或者是《新一军军歌》,由孙立人来作词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首铿锵激昂的军歌,曲调却失传了。在2009年上映的经典抗战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出现了这首军歌。但是,曲调是套用了《新四军军哥》的曲调,作曲者是著名作曲家何士德。这曲调同样由低沉到激昂,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歌词也十分契合。所以不少人以为这就是原来的曲调。

最后来介绍一下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历史背景。

知识青年从军,准确说是征召高中生和大学生参军。今天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当年那可是非常了不得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教育非常落后,成年人中文盲比例高达95%,小学毕业就算是知识分子了,高中生大学生就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在1944年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之前,高中生和大学生是可以免服兵役的,而且政府还会发给一定的伙食补贴。可以说这些知识青年是被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倍加呵护。

、但是为什么到了1944年10月,却要开始征召高中生大学生参军了呢?原因很简单,前线缺人啊!人力资源,毫无疑问是中国最大的资源,但是仗打到这份上,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已经十三年了,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算起,也已经七年了,中国的青壮年已经差不多拼光了,所以不得不动用最后的一点家底,也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最宝贵的栋梁之才了,但到了最后关头,也要慷然上战场。从这第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当年的抗战是何等的艰苦卓绝,连中国最多的人,都要打光了!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