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写信给刘少奇:古人做官是否禁止带家眷?

史说新域 2024-11-08 10:21:51

上世纪五十年代,刘少奇到湖南的一次视察,看似很普通,没想到却引出一件趣事:就在这次视察几个月后,毛主席写信给刘少奇,探讨一个问题:古代的官员到外地上任,是否禁止带家眷?

那是在1957年3月,刘少奇到湖南省株洲市视察,该市市委书记、市长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前去迎接。

在谈话当中,刘少奇了解到有五千多名职工的株洲市三三一厂,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职工住房特别紧张。

在那个年代,假如有一个人招工进了城,那就极有可能意味着他的多名家属也会跟着进城,接下来就要解决他们的住宿和就业问题。这对于那些职工众多的大型工厂企业,自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刘少奇听完三三一厂负责人的汇报,当即做了指示,大意是要以“住房自建公助”等手段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还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的家属不要盲目入城进厂。

为此,刘少奇援引了两首唐诗,谈到了古人外出做官带不带家眷的问题。

一首诗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绿,悔教夫婿觅封侯”。意在说明古人到外地谋生做官,不带家眷。

另一首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刘少奇要据这首诗的意思指出,古人外出做官,不但不带家眷,甚至很少回老家。

刘少奇举这两首为例的目的,当然不是探讨诗词,而是想给三三一厂的负责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点无疑是好的。

但到了1958年2月中旬,刘少奇忽然接到一封毛主席写来的信,信中想探讨一下古人外出做官带不带家眷的问题。

毛主席说,他偶然翻阅《全唐诗》,查到贺知章写《回乡偶书》时,已经68岁了,可能他的妻子早就去世了,另外贺知章之子当时也在外地做官,担任会稽司马,也已经好几十岁了。

毛主席还指出贺知章在长安居住了几十年,做过很长时间的太子宾客,不会没有眷属,或许是妻子已经去世,而贺知章是鳏夫也未可知。

另外据史料可知,贺知章是信奉道教思想的,也不排除屏弃家眷的可能性。而遍阅唐朝历史,也没有发现有关于官员禁带家眷的记载。

总之,毛主席的意思是,不能光凭贺知章的一首诗,就断定古人外出做官禁止带家眷前往,更不能以此为依据,做政治思想工作要求群众与家属分居。

从中不难看出,毛主席不仅在治学求知方面极为严谨,而且对于为政之道也保持着高度的审慎,不愧是一位伟人。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刘少奇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毛泽东与刘少奇》(湖南人民出版社)、《刘少奇》(中国和平出版社)等

6 阅读: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