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茶馆里挂了一幅新字,刚劲的行草让常客们议论纷纷。"这字看着眼熟啊,是不是《孟子》里的句子?"老张端着盖碗茶凑近了看。
"您老好眼力!"我放下手中的狼毫,"正是《孟子》名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老王从柜台后转出来:"这副字有讲究,今天咱们就拆开唠唠。"
"先看这个‘养’字。"我用指尖比划着字帖,"左边三点水呈下坡走势,中间‘艮’字底部的斜钩像不像拉满的弓?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斜钩就是养气的关键。您看这钩锋处,墨色略淡,分明是气机流动的痕迹!"
老李突然拍案:"气机流动?老王你这小外孙不是学空手道的?上次听他说呼吸讲究丹田发力,这书法倒和武术暗合了。"
"您悟性高!"我竖起大拇指,"书法讲究‘气韵生动’,和武术的‘精气神’是一个道理。再看‘天地正气’的‘正’字,中间长竖如中流砥柱,左右点画对称,这不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吗?"
老王突然从柜台里摸出半块砚台:"前年老李头家发水,我就是用这砚台稳住脚手架,硬是没让老李头的收藏泡汤!这‘正’字的稳重,真和当时的情景对照上了。"
"说到‘古今完人’的‘完’字就更有意思了。"我指着字帖,"繁体的‘完’字,宝盖头下藏着‘元’字,右下角的‘攵’旁最后一笔,看着像不像钩镰刀?"
老张突然眼睛一亮:"钩镰刀?这让我想起当年在青海支边,农场老书记总说共产党员要像这钩镰刀,既能收割庄稼,又能当武器自卫!"
茶馆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老王忽然压低声音:"其实这字背后还有段故事。"
原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幅字的作者陈墨樵先生曾在西北军阀府上当文书。一次军阀要求他为修建奢华行宫题写匾额,陈先生表面答应,深夜却在书房悬腕写下这幅字。次日军阀派人取字,只见满纸"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气得摔了茶盏。
军阀次子却在书房发现未干的帖字,见"完人"二字下隐约有笔画被刻意压住。把玩半日后,竟在墨色浓淡中看出"完人"二字下藏着"完蛋"。兄弟俩连夜焚烧建筑图纸,这才保住了一方百姓的栖身之所。
茶客们听得入神,老王却突然话锋一转:"书法讲究知白守黑,这陈先生的字表面是儒家正气,暗藏的却是道家的机锋。各位再看‘天地正气’四个字,笔画连绵,气脉贯通;而‘法古今完人’却多断笔。"
老张突然拍桌:"我明白了!古往今来哪有完美之人?这断笔正是提醒后人,学先贤要取其精华,不能盲目膜拜!"
暮色渐浓,茶馆里仍灯火通明。老王将字帖重新挂好,"这书法就像人生,远看气势,近看章法,再细究发现处处是先人的智慧。孟子的浩然之气,最终要落在这方寸字画间,才能传得长远。"
窗外,初雪静静覆盖了青石板路,六扇屏风上的字迹在灯笼映照下,仿佛有了呼吸般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