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残暴的程度,用“泯灭人性”来形容都不为过。
董卓这个人,前半生和后半生几乎是两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素来以“行侠仗义”闻名,并且还颇懂领兵,曾带兵大破犯边的匈奴,时人皆对他赞不绝口。
但从黄巾之乱开始不久,董卓就如同变了一个人,变得野心勃勃,同时也变得十分残忍。
而到了东汉朝廷征召董卓入京主持大局时,他更是将自己的野心展露无遗,同时也将残暴不仁演绎得淋漓尽致。
那么,董卓究竟残暴到什么程度呢?毫不夸张地说,董卓的残暴,不仅毫无人性可言,并且也没有任何下限。
在他眼里,人命甚至连草芥都不如,上至皇族下至百姓,杀与不杀全凭他的喜好,杀主残臣、毒流百姓、秽乱宫廷,这些都是董卓干过的事,可以说,董卓掌权时间不长,但其残暴的作为,已经达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
董卓最大的特点就是嗜杀,其杀生之随意,可谓是旷古未有。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其心腹宦官蹇硕本欲设计诛杀大将军何进,但由于消息走漏,何进躲过一劫。
经由此事,何进决定对宦官集团下手,为了保证成功,他不仅联合了袁绍,同时还下令董卓带兵来京助阵。
不过可惜的是,何进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宦官中常侍张让等先发制人,假借太后名义将何进召进宫中后又将其杀掉。
何进一死,局势顿时大乱,袁绍借机入宫斩杀了大部分宦官,最终,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走。
而此时的董卓,刚走到京城边上,在得知刘辩与刘协被劫走后,董卓率军成功将二人救回。
有了解救皇帝这份功劳,董卓堂而皇之的率军开进京城,当时有大臣提出让他退兵,结果被趾高气昂的董卓指着鼻子骂的是哑口无言。
“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波荡,何却兵之有!”---《董卓传》
与此同时,由于何进与车骑将军何苗均已身死,因此二人麾下的兵卒也被董卓一并接收,加上董卓站在了”护驾有功“的道义制高点,因此,他一跃成为长安城内最有实力的人。
看着百官跪服在自己脚下,看着小皇帝刘辩瑟瑟发抖,董卓开始膨胀了,而他的残暴也在膨胀之下由此开始。
首先,他开始杀大臣,只要不合其意者,均死在了他的刀下。
当时,时任执金吾的丁原(吕布第一任义父),与董卓很不对付,他看不惯董卓把持朝政,因此遭到了董卓忌恨。
于是,董卓利诱吕布,通过吕布之手除掉了丁原,随即又将丁原的部下和地盘全部吞并。
自此,京都的所有兵权尽皆落入董卓手中,有了兵权,董卓更加变本加厉,又不顾群臣反对,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
在此期间,何太后(汉少帝刘辩生母)因不愿意与董卓同流合污,被董卓派人毒杀,在她死后,董卓下令不得为何太后举办葬礼,朝臣无一人敢表示反对。
就连太后都死在董卓手里,那些董卓看不顺眼的大臣和宗室就更不用提了。
比如何太后的生母舞阳君,就因为当初曾包庇过十常侍,导致董卓对她十分反感,一声令下,将其处死后尸体扔进水里,命令任何人不得打捞,任由其尸身腐烂。
还有侍御史扰龙宗,就因为上朝拜见董卓时,忘记解下腰上的佩剑,结果惹得董卓大怒,当着众多大臣的面,在朝堂上活活将扰龙宗打死。
扰龙宗之死,最起码还有个理由,而大司农周忠的儿子周晖之死,只是因为董卓不喜欢他的说话方式和作风,因此就派兵杀掉了他。
另外,在公元190年,因袁绍被关东各州郡官员推举为盟主,计划起兵讨伐董卓,结果董卓知道消息后,第一时间便杀了袁绍的兄长袁基(时任太仆)以及袁绍的叔叔袁隗(时任太傅)等人,并为了泄愤,还又诛杀了不少袁氏族人。
总之,当时董卓在朝堂上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式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杀。
不仅如此,董卓除了对活着的人肆意杀戮之外,对已经死去的人也不放过,他命令部下,将车骑将军何苗的坟墓扒开,又将何苗的尸体拽出来后进行肢解,然后扔在园林中任其呕烂。
更过分的,是他趁着埋葬何太后的机会,打开了汉灵帝的陵墓,将里面的金银珠宝一扫而空。
而在杀了一个又一个大臣之后,董卓又干了一件丧心病狂的事情,那就是将已经被废黜的汉少帝刘辩杀了。
刘辩被废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抗董卓的浪潮,包括曹操在内的不少人,纷纷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拥立刘辩复位。
而董卓为了断绝反董联军的念想,干脆派人直接毒杀了刘辩。
皇帝说废就废、说杀就杀,大臣只要忤其意也会遭到杀害,而这还仅仅是董卓对待皇族成员以及朝臣的残暴行为,而他对待其他人,更是令人发指。
东汉桓帝时期,有个名将叫做皇甫规,其在世时镇守北方,使得边境常年平安,但他没想到的是,在他死了十几年后,其家人遭到了董卓的祸害。
据记载,皇甫规有个小妾长得十分漂亮,自皇甫规死后一直守节在家,董卓得知后,有意想将其占有,结果遭到了这名女子的激烈抵抗。
而最终,恼羞成怒的董卓,将这名女子当众残忍虐杀。
除此之外,当时东汉的皇宫里,上至妃子公主,下至女官宫女,只要是稍微有点姿色的,都没有逃过董卓的魔爪。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长官就有什么样的部下,眼看董卓都是如此,自然是上行下效。
当时,董卓由于收编了何进与何苗的兵卒,因此军队人数暴增,这么多人的军饷就成了一个问题,而最终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有人向董卓建议,说京城内富户甚多,基本上都是家家殷实,不如将他们的家产据为己有,这样就能解决军饷问题了。
董卓一听,还真是个好主意,于是,他一道命令,众多兵卒如豺狼虎豹一般,闯入了京城大大小小的人家之中。
对此,董卓还美其名曰为”搜牢“,但在他的授意下,京城的百姓却遭了秧。
家里有钱的,钱财全部被董卓部下掳走,没钱的则被强行充军,要是遇到家里有年轻女眷的,兵卒们更是一个都不会放过。
一时间,整个京城鬼哭狼嚎,人人惶惶不可终日。
这还不算完,董卓的部下还经常干”杀良冒功“之事,比如某次董卓出城,其部下看到路边有百姓,为了向董卓邀功,污蔑这些百姓”有反意“,于是,这群无辜的百姓全部被砍头,而董卓不仅没有怪罪,还对部下进行了褒奖。
还有一次,董卓派兵攻打朱儁,击败朱儁后,董卓又派人袭击了颍川郡阳城县,此时刚好农历二月二,当地上万名百姓正在举办”社火“,而董卓的军队不分男女老幼,展开了一场杀戮,上万名民众尽皆死于非命。
更离谱的是,在杀完这些毫无抵抗能力的百姓之后,董卓的军队不仅将掳来的女子分给士兵们取乐,又对外宣称这是在剿灭叛贼。
上述这些,还只是董卓残暴的冰山一角,他对于隶属对手阵营的人,更是残酷无比。
据记载,当时各地反董联盟日益声势浩大,董卓对此极为恼火,因此,他就下令,对于那些隶属反董联盟的士兵,只要抓获,一律处死。
并且,为了泄愤,董卓还发明了一种残酷无比的虐杀方式,
他命人准备好大量的猪油膏,煮熟烧开之后,将布条放进去,让猪油膏浸满布条,然后只要抓到反董联盟的人,就用这些布条缠满他们全身,最后再点火烧之。
这种方式,差不多已经赶上发明”炮烙“之刑的商纣王了。
而这只是对待普通士兵的,要是抓获到对手的将领或者官员,董卓采取的虐杀方式几乎可以用毫无人性来形容了。
袁绍有个部下叫做李延,时任豫州从事,不慎被董卓擒获后,董卓直接将其扔进大锅中活活煮死。
还有颍川郡的官员张安、李旻,则是被董卓”生烹之“。
甚至在当时,董卓还用当众杀戮来作为震慑他人的一种手段,比如某次他设宴款待朝中的公卿大臣,宴会举行到一半时,董卓给这些大臣们来了个”助兴节目“。
他将数百个之前诱降而来的士兵带到众人面前,然后或”断其舌“、或”斩其手足“、或”凿眼“、或”分而煮之“,总之极尽所能的虐杀了这些士兵。
看到这一幕,那些公卿大臣们一个个吓得大惊失色,连吃饭的筷子都拿不稳了,而董卓却坦然自若,该吃吃该喝喝,仿佛死在他面前不是人,只是一群蝼蚁。
这就是董卓,一个残暴到无以言表之人,而他干过最毫无人道的事情,就是强行挟裹十余万百姓迁都长安。
公元190年二月初,董卓提出迁都长安的计划,他之所以想迁都,其实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毕竟当时各地反董联盟声势浩大,且均已逼近京师洛阳。
因此,董卓担心自己被反董联盟包围,所以决定迁都长安。
但问题是,自打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京师一直就在洛阳,并且由于西汉末年的王莽之乱,长安城早已荒废多年,根本就不具备生活和居住的条件。
即便是非迁都不可,总得有个准备时间,用于恢复各种必须的环境吧?况且,洛阳当时少说也有十几万人,总得给他们个缓冲的时间吧?
但这些问题对于董卓来讲根本不是问题,从他提出迁都到开始动身,前后仅用了半个月时间。
期间,不少大臣都对此提出了反对,但都无济于事,其中还有多名官员因反对迁都,遭到了董卓杀害。
到了当月十七,董卓下令正式迁都,那么,这十几万百姓用了多久抵达长安的呢?答案是不足一个月。
想想看,十几万拖家带口的百姓,在董卓派出的兵卒们催促下,不分昼夜地往长安赶去,按照古代的交通条件,以及董卓军队的一贯风格,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
走不动的,随手就是一刀,生病走得慢的,同样也是一刀,至于百姓队伍中的财物和女眷,那基本上都是董卓部下予取予夺的对象。
那批人究竟死了多少,期间遭受了什么样的苦,史料中没有记载,但能活着走到长安,那真的称得上是天大的运气。
如果说董卓在朝堂之上随意杀戮是为了清除反对自己的人,但这些百姓又有什么罪呢?
更可恨的是,董卓在离开洛阳时,又顺手放了一把大火,将东汉两百多年的京师,烧成了瓦砾废墟。
以至于在数年后,东汉朝廷重回洛阳时,曾经繁华的京师遍地都是荒草荆棘,偌大的城池中,只有百户居民。
就连朝中大臣议事,都不得不站在野外。
这还不包括董卓在长安执政期间,为了中饱私囊,毁坏当时常用的”五铢钱“,而改用粗制滥造的小钱,导致物价飞涨,百姓因买不起粮食,导致饿殍遍野。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在书中评价董卓,称他为”狠戾贼忍,暴虐不仁“,并称其残暴的程度,是”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这意思就是说,自有文字以来,没有一个比董卓更坏的。
所以,要问董卓残暴的什么程度,那一句话总结就是,他的坏毫无底线,更没有人性可言,称得上是”祸崇山岳,毒流四海“,这样的人,最终被义子吕布诛杀,并被百姓点了”天灯“,也正应了那句话,叫做”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