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七,无论贫富,牢记“做2事”,避难驱傩

月下词 2025-01-05 07:37:31

腊月初七,民间称之为“驱傩日”。驱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并逐渐形成了礼制。《后汉书》中记载:“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意指在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即腊月,阴阳交替之际,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的平安。而“先腊一日”,便是腊月初七,这一天被定为“大傩”,即驱逐疫病的日子。

腊月初七之所以成为“人日”,源于女娲造人的传说。相传女娲在创世之初,先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六畜,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被定为“人日节”。

而腊月初七,作为一年中最后一个“人日”,人们通过驱傩仪式,将所有的晦气与疾病都留在旧年里,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顺利。

唐代诗人孟郊的《弦歌行》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诗中,人们化着奇怪的妆容,戴着柳木面具,光着双脚,跳着夸张的舞步,击鼓吹笛,以此赶走旧年里的各种不顺。

跳傩节这天在民间还有很多习俗。例如,烧糁盆,即将粮食渣滓、碎柴渣滓等放在盆里点燃,火光越红、火苗越高效果越好,以此去疾求吉。又如焚苍术,苍术是一味中药材,能消燥湿、健脾胃,人们焚烧苍术和其它药材,以求辟瘟祛湿、祈求健康。

驱傩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间节日,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信仰。腊月初七,无论贫富,牢记“做2事”,避难驱傩。

一、跳傩舞。驱傩日,最为核心的习俗便是跳傩舞。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并逐渐形成了礼制。傩舞,又称跳傩、驱傩舞,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疫的舞蹈。

在腊月初七这一天,人们会身着奇装异服,戴着用柳木制作的面具,化着夸张的妆容,跳着独特的舞步,击鼓吹笛,载歌载舞,以此驱赶疫鬼,祈求新年的健康与平安。

唐代诗人孟郊的《弦歌行》便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诗中,人们击鼓吹笛,跳着夸张的舞步,将疫鬼驱之门外,祈求新年的吉祥如意。

二、抬关公像,游走祈福。

除了跳傩舞外,腊月初七驱傩节的另一重要习俗便是抬关公像游走祈福。关公,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因其忠诚勇猛、义薄云天而备受敬仰。

在民间信仰中,关公被视为驱邪避凶、保平安的神灵。

在驱傩日这一天,人们会将关公的塑像从庙里抬出来,披红挂彩,绕着村边游走。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关公的敬仰,更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吉祥的期盼。

人们相信,在关公的庇护下,一切不好的事物都将被吓跑,新的一年将充满健康与幸福。

腊月初七驱傩节的这两大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命力量的崇拜,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信仰。

在古代,人们认为季节交替时天气变化无常,容易生病,因此会在不同季节举行仪式,以驱走病痛、防止疾疫扩散。

而腊月初七作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人日”,人们通过跳傩舞和抬关公像的方式,将所有的晦气与疾病都留在旧年里,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顺利。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