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葫芦水瓢感悟“常人之心如瓢在水至人之心如珠在渊”的涵义

葡萄说社会 2025-01-13 18:50:54

水瓢,这一简单而又常见的器具,儿时常用它舀水喝,葫芦水瓢的质地极其轻盈,即便是平时随意地扔在水缸里,也永远不会沉底。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得不提及历史最为悠久的葫芦瓢。它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堪称最高。

其成本之低廉,令人惊叹。仅仅需要种下一株秧苗,在葫芦秧苗生长的过程中,将那些歪瓜劣枣早早地去除掉,精心留下品相较好的,耐心等待其成熟,便能够用来制作葫芦瓢。

葫芦瓢的制作过程简单却又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当秋天来临,老葫芦已然成熟,将其摘下后,首先用锋利的刀具小心翼翼地将表面那层白色外皮削掉。接着,用铅笔在其身上精心勾画出一条一分为二的线,而后沿着这条线,谨慎而又细致地锯开。掏出内部的瓤子后,将其放置在炽热的太阳下晾晒。一周的时间过去,葫芦已然变得坚硬,仿佛带有金石般的质地。把葫芦瓢收回来,给其涂上一层油漆。如此一来,葫芦瓢不仅拥有了鲜亮的外表颜色,能够给生活增添一抹亮色,而且还大大延长了自身的使用寿命。只要不遭受摔碰等意外情况,一只葫芦瓢可以陪伴人们度过许多年的时光。

这一特性使得它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起来极为方便,无需担心其会给取水带来任何麻烦。从古代到现代,葫芦瓢一直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普通百姓家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点滴。在过去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葫芦瓢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其延续的历程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见证了社会的发展。

在远古时代,水瓢或许只是用简单的葫芦经过粗略加工而成,人们凭借着有限的工具和原始的技艺,为了获取水源而创造出这一简陋却实用的工具。那时,水瓢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它象征着人类在艰苦环境中努力求存的智慧与坚韧。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逐渐进步,制作水瓢的材料也变得丰富多样。从木质到陶瓷,再到金属材质,水瓢的演变反映出了人类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例如,在古代中国,精美的陶瓷水瓢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其精美的图案和造型还展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内涵,成为了社会繁荣与文化传承的一个小小见证。

而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葫芦瓢也可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用途,进一步丰富了它的价值内涵。葫芦瓢,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医疗和保健功效。以下是葫芦瓢的主要功效与作用:

治疗牙齿疾病葫芦瓢可用于治疗牙龈肿痛、牙松等症状。治疗外貌和四肢肿胀对于外貌和四肢的肿胀,葫芦瓢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利尿和改善排尿困难葫芦瓢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排尿困难。治疗鼻塞对于鼻塞症状,葫芦瓢可以提供一定的缓解。治疗痈疽恶疮葫芦瓢还可用于治疗各种痈疽恶疮。清热利湿祛毒葫芦瓢的葫芦壳部分,味甘、性温,无毒性,主要用于清热利湿祛毒,润肺止咳利便。抗癌防癌葫芦瓢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和其他营养成分,可以帮助阻止身体致癌物的生成,降低肿瘤细胞的产生,减少身体癌症的患病率。

葫芦瓢的这些功效与作用使其成为一种在民间医学中有着广泛应用的自然资源。然而,对于具体的健康状况,最好是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使用葫芦瓢。

进入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塑料制品广泛应用,塑料水瓢因其轻便、耐用且成本低廉的特点,迅速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材料技术的革新,更反映出社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如今,尽管在一些现代化的城市家庭中,水瓢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降低,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或者一些特定的行业领域,水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种差异的存在,恰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地域和行业之间的差距。

总之,从水瓢的延续和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在材料、工艺、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轨迹,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而具体的见证。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常人之心犹如瓢浮于水,随波逐流,难以自主。这种心态就如同在湍急的河流中漂泊的水瓢,被外界的风浪和水流所左右,无法掌控自身的方向和位置。例如,当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常人之心可能会因贪婪而失去理智,盲目追求,最终陷入困境;在遭遇挫折时,又可能会因恐惧和沮丧而轻易放弃,失去坚持下去的勇气。

而至人之心则宛如珠藏于渊,深沉宁静,不为外物所扰。就像深藏在幽深潭底的明珠,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动荡,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光芒和价值。历史上,诸多贤达之士皆拥有至人之心。如庄子,面对世间的功名利禄,他选择逍遥自在,不为世俗所拘,其内心如同深潭之珠,清澈而坚定。又如陶渊明,摒弃官场的繁华与纷扰,回归田园,其心宁静如水底明珠,不为外界的荣辱得失所动摇。

从社会角度来看,常人之心的飘忽不定往往导致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焦虑和迷茫之中。而拥有至人之心的人,能够以一种超脱的姿态审视生活,洞察世事的本质,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醒。“如瓢在水”、“如珠在渊”我认为这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境界。前后状态的对比,正反映出了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一种状态---如瓢在水。如何对治当下这颗狂躁的心呢?学习至人如珠在渊的心境,这种心境可以通过修习禅定启迪般若智慧而通达。

从文化层面分析,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升华,至人之心正是这种文化追求的一种体现。而常人之心的浮躁和多变,则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理念相背离。“常人之心,如瓢在水,至人之心,如珠在渊。”心是不一样的。常人的心,没有定力,很容易随外界、外境所转。至人的心,能沉得下来,有定力,是有作为,有一定成就的人。比如说,在教室里,当你做作业、写文章的时候,你一门心思地在你的学问上,别人在教室里头说话也好,唱歌也好,吵闹也好,虽说有时候也能听得见,但是没有影响。一般人,定力差的人,就放下笔,跟人家说说笑笑,被人家境转了。这就是常人和至人心的差别。有的人喜欢做白日梦,整天妄想纷飞,联想能力特别强,身在一个地方,他的心飞到九霄云外,经常是这个样子,静不下来。

总之,常人之心与至人之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在世俗的浪潮中起伏不定,后者则在心灵的深渊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辉。静时,内心一片宁静;动时,动作如行云流水。

水瓢是由葫芦剖制而成。说起瓢自然让人想起葫芦,因为葫芦和瓢紧密相连,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便衍生出许多民间俗语和成语,诸如“依葫芦画瓢”“按下葫芦起来瓢”等。以前北方农村都是用水缸来盛水,取水就以水瓢为工具,家乡人也直接叫它葫芦瓢。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曾经发现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葫芦在古代有许多记载,同时其名称也有多种叫法,“瓠”“匏”“壶”“壶卢”均指葫芦。“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后来约定俗成地写作“葫芦”,一直延续。在《诗经》《论语》中均有关于葫芦的记载,《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即“葫芦”,甲骨文里的“壶”便是象形的葫芦形状。

葫芦作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开口做成各种形状的器具,是葫芦的最早用途之一。葫芦质软体轻,且便于携带,所以多为旅者用于盛水装酒。陆佃《埤雅》上说:“乘者以瓠盛酒,冬即暖,夏即冷。”因此就有了冬暖夏凉的优点。我国古代以葫芦为水瓢,《授时通考》卷三十五记载:“标剖瓠为之,制为樽,语称标饮是也。瓢以挹水。农家便之,其损者以倾肥水,亦积粪所必需也。”

葫芦品种丰富,制作水瓢的葫芦是大葫芦。农谚“三月三,种葫芦”,经过一个夏天,大葫芦由青变黄并逐渐成熟。秋后从变黄的藤蔓中摘下葫芦,还需再过一个冬天,待葫芦完全干透后,用锯从中间锯开,掏出里面的瓤子,放些草木灰进去在阴处晾干。几天后葫芦已经坚硬,两只水瓢就做成了。水瓢的造型,一头大而圆,正好盛水;一头窄而长,恰好用手握住,从缸里一瓢一瓢往锅里舀水,既轻巧又实用,极受农家的欢迎。有时不小心摔坏了,勤俭持家的主妇就用线绳把裂口处缝起来,又能使用一年半载。主妇们生火做饭,都以“添几瓢水”计算多少。用水瓢淘米还可以把米中的小沙石过滤出来,不致随米下锅。原因是水瓢用过一段时间,底部就会凹凸不平,而米中的石屑就会滞留在水瓢里。

水瓢,天天静守在水缸边上,或干脆漂浮在水上。水因为有瓢才能添锅做饭,瓢因为有水才能派上用场。说到水和瓢,就想起《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的一段宝黛对话。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说的是宝玉对感情的忠贞不渝。

在我过去的生活中,好像就从来没有过夏日里喝白开水的记忆。每当放学后,或者在外疯耍完,满头大汗地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揭开水缸,拿起水瓢,舀起冷水直接灌进肚子里解渴。现在回味起来,水是那样的清爽透凉,沁人肺腑;水瓢是那样的亲切,掬手可饮。如今,农村家庭也都用上了自来水,水瓢也销声匿迹了。那些带着葫芦芳香的水瓢,对于经历过贫寒岁月的人们来说,则是一种永不磨灭的记忆,更是一种荡漾在心间的甘甜。

时光荏苒,往事不再。虽然住在楼房里,远离了自然,没有水缸也用不上天然的水瓢了,但我还是剖了两个小型的葫芦,用作舀米和舀面工具,每天一日三餐离不开它们。这也算是另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吧,让我心里更踏实。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心有一汪泉,便能滋养一生。这汪泉,并非是那肉眼可见的潺潺流水,而是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清澈与纯净。它宛如山间的涓涓细流,默默地为生命注入活力与希望。正如古代文人墨客所追求的那种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其心中便有这样一汪清泉,让他在乱世中依然能保持自我,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心有一片海,承载万物。这片海,象征着广阔无垠的胸怀和包容一切的气度。它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能够容纳世间的酸甜苦辣,无论是成功时的荣耀,还是失败时的挫折,都能在这片海中找到归属。历史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宽广的胸怀,虚心纳谏,任用贤臣,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的心中仿佛有着一片浩瀚的海洋,能够接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国家繁荣昌盛。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烦恼所困扰。若能在心中拥有一汪泉、一片海,便能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宁静,在困境中保持一份从容。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智慧。从文化层面上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和而不同”的理念,这种包容与和谐的思想,正如同心中的泉与海,让我们的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总之,心有一汪泉,能滋润心灵,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清醒与善良;心有一片海,能承载世间万象,使我们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强大的内心。心有一汪泉,滋养一生。心有一片海,承载万物。

0 阅读:0

葡萄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