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身处权力中枢的皇帝,本身的一举一动自然也是在放大镜之下的存在。因此在树大招风的情况下,为了自身的安全,皇帝们也是尽可能的是想出多种举措,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安全一点。就拿清废帝溥仪本人在其自传里面所说:“自己几乎没有吃过热饭”。
从这句话来看,皇帝的食品安全问题,自然是保证皇帝人身安全的重中之重。从1908年登基之后,哪怕是当时作为一个毛头小孩的溥仪,每天的用膳流程和步骤,就是麻烦至极。对于溥仪本人来说,吃饭就是一件比批奏折让自己感到身心俱疲的事情。因为皇帝的用餐问题,涉及牵扯到各方面的安全,皇宫中需要一层层的试毒,才能确保食材的可靠性。等到确认完毕之后,饭菜早就已经凉了。因此,溥仪才会在自己的自传里面感慨自己几乎没有吃过热饭。
虽然,从味道上来说,凉掉的饭菜肯定不如热的时候,不过也正是如此的做法和流程,保证了皇帝在饮食安全方面,从来没有出过大的纰漏。首先从做饭的厨师来说,就得从自家人里面挑选,满洲八旗的出身,首先在安全系数上就给皇帝兜了个底。除了对于厨师的挑选严格之外,在食材的管理和挑选之上,也由专人负责管理。甚至于,在烹饪过程中,一个厨子是无法行动的。
多个厨师互相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出现小动作的情况,就大大的降低了许多。这还只是第一环,除了在烹调上严格把关之外,在饭菜呈给皇帝的过程中,太监们还需要用特制的银针来进行试毒,且餐具还是统一的银制品。因为在古代,相关的技术从制毒到检验的环节,和当下的社会肯定是无法做到相提并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接触到的毒物就是砒霜了。
砒霜虽然没什么味道,但是在接触银制品之后,很快就会让银制品产生反应,也就是常识里面的银制品变黑。除了这个检验办法之外,皇宫里面还会用太监作为人肉试毒器具针对皇帝的餐食进行品尝。在确保了安全之后,饭菜才会来到皇帝的面前。因此,这如此多的步骤之后,端到皇帝面前的饭菜别说是热菜了,在冬天估计都成块了。
一直到1924年,溥仪在被结束了有关于清皇室优待条约之后,一并被冯玉祥等人赶出了紫禁城。在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之后,溥仪这种畸形的生活才终于宣布结束。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当时还是叛逆青年的溥仪,感到了一瞬间的自由。从某些方面来看,哪怕再高高在上的皇帝,其本身也是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从生活的便利性和适配性来说,这种已经对于本身造成极为严重的安防措施,谁看了不会感慨一句是真麻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