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对戴笠说道,你去把宋庆龄干掉,戴笠犯难,把任务交给沈醉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3-28 16:08:41

蒋介石虽娶了宋美龄,却始终与宋庆龄势同水火。矛盾的根源,并非只是政见不合,更是人品不符。

早在婚前,宋庆龄就对这个未来的妹夫充满戒心,私下劝过宋美龄。后来,宋庆龄对蒋的反感更甚。

她公开指责蒋介石,屡屡发声批判。

蒋介石哪咽得下这口气?悄悄布下特务,在宋庆龄住所周围日夜监控,甚至试图制造恐慌。

宋庆龄根本不怕。

于是蒋介石把戴笠叫来,直言不讳:找机会解决掉她。

但戴笠精得很,这种事,一旦成了政治丑闻,谁都洗不清。他一面答应,一面把这烫手山芋悄悄甩给了沈醉。

一计不成又一计

1927年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四一二政变”,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及左派力量,彻底撕破了“国共合作”的最后一层面纱。

宋庆龄震怒。作为孙中山的遗孀,她第一时间与中共及国民党左派联名发出讨蒋通电,措辞极为严厉,痛斥蒋介石背叛革命、出卖信义。

此后,宋庆龄持续联络各界进步力量,筹款、发声、组织抵抗,把一场政治斗争推向公开战线。

蒋介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恨她,恨她在关键时刻拆台,却又不得不忌惮她的姓氏与声望——毕竟,她既是“国父遗孀”,又是国际公认的反法西斯民主斗士。

然而,仇恨最终压倒了顾虑。

蒋多次命令军统头子戴笠,务必“解决”宋庆龄。任务直接,下令含糊。

戴笠心知肚明,这不是普通的暗杀,而是高危的政治雷区,稍有差池便是全盘皆输。他嘴上应承,转身却把这件事甩给了手下沈醉。

此时的沈醉,正在上海担任复兴社特务处——也就是军统前身——的法租界组负责人。

而宋庆龄,正是他们的“重点监控对象”,住在莫里哀路29号。

按照惯例,特务每天需上交“监视日报”,内容涵盖来访人员、言行举止,甚至一切看似“无害”的生活细节。

恐吓手段接踵而至。

沈醉指使人频繁致电宋宅,或发侮辱信,或匿名威胁,还两次寄送枪弹,图谋逼她出国或搬离租界。

宋庆龄不为所动,反倒愈发积极投身反蒋事务。

于是,监视升级为渗透——沈醉开始谋划“打入内部”。

突破口,是她最信任的女仆李燕娥。

沈醉派出一名女特务,以“善意拜访”之名频繁接近李妈,献礼套近乎,试图套出宋家的人员构成与行动规律。

李燕娥察觉不对,立刻告知宋庆龄。

宋当即下令:所有物品原数奉还,此人永不准再踏入家门。

软的不行,沈醉决定来硬的。

他挖出李妈刚离婚的个人经历,又注意到她年纪尚轻、情感空窗,干脆启用了“美男计”。

这一次,他安排一名年轻特务伪装成出租车司机,主动接近李妈。

三个月下来,两人果然“相谈甚欢”。

这位“司机男友”很快被带去拜见宋庆龄。

会面过程看似顺利,举止得体,谈吐端正。

沈醉得意,准备推进订婚。哪知几天后,李妈突然打电话提出断绝来往。

任务中止,计划泡汤。

沈醉百思不得其解,连连追问何处露了破绽。

答案,藏在一双鞋里。

那位“司机”脚上的皮鞋太干净,也太贵。昂贵名牌,不符合其人设。

宋庆龄一眼看穿,笑而不语,仅以一盏清茶送客,背后却早已写下了结局。

至此,这场精心策划的“情感渗透”彻底瓦解。

计划最终叫停

尽管几次图谋皆告失败,蒋介石与戴笠并未就此罢手。

相反,他们陷入了更深层次的焦虑:一个无法被暗杀、无法被胁迫、甚至无法被收买的宋庆龄,该如何处理?

一次在南京,沈醉例行拜见戴笠。

戴笠眉头紧锁,语气低沉地问:“除了暗杀,还有别的法子吗?”

沈醉略一沉吟,提出一个阴毒至极的计划:不杀人,但足以毁人。

他建议制造一起“精确控制”的车祸,故意将宋庆龄撞伤,让她不得不长期住院。

戴笠听得仔细,听完后竟拍案叫好:“我也想过这招,你再说得细些。”

沈醉随即补充:需要一辆结实的小型德制轿车,由他亲自驾驶,挡风玻璃必须换成防爆保险玻璃。

原因很简单,一般交通事故中,司机的伤势多由玻璃碎片所致。若玻璃足够坚固,再加上身穿防弹背心,几乎可确保自己毫发无损。

更关键的是撞击时机——必须选在宋庆龄的车子因红灯停稳之际,突然从后方撞击。

车辆静止,受力集中,伤害效果最大。

而撞完之后,还要故意弄坏自动器,让车子“失控”,制造事故假象,便于日后脱责。

“就算真被判几年,我也愿意坐牢。”沈醉表态。

他知道,眼下的“忠诚”正是通往权力上层的通行证。

戴笠闻言,显然十分满意。他拍着桌子反复鼓励,还承诺:“真要出了事,我会想办法捞你出来。”

随后,沈醉启程返回上海。

大约一个月后,他通过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的关系,搞到一辆结构坚固的德国轿车。

挡风玻璃也依照计划,换成了连子弹都打不穿的防爆玻璃。

沈醉试车后,信心满满。他已准备就绪,只待戴笠一声令下,便可实现那场阴毒而冷酷的“长期管控”

精心布局,蓄势待发,特务头子沈醉已经将“撞车计划”推至临界点。

他早早踩点,反复勘查宋庆龄外出所经路线,最终锁定一段最具“操作性”的街道:从莫里哀路出发,穿环龙路、华龙路至霞飞路。

这条路线人流适中、路况稳定,最关键的是,法租界那一段有他们的人,出了事也能迅速摆平。

准备工作一丝不苟,连“事故后舆论控制”都已预设。那辆德国小车仍停在车库,只等信号发出。

但问题在于——这个信号始终没有来。

每当戴笠来上海,总要把沈醉叫去,沈醉也会例行问一句:“什么时候动手?”

而戴笠的回答也从不变:“再等等,通知你。”

时间一晃,又过了一年。

这一次,戴笠终于下了“命令”,却不是动手,而是撤销。

他要沈醉立刻把车还给杜月笙,并明确表示:“这个计划,作废了。”

沈醉震惊。

他问戴笠:“一切都准备好了,为什么突然放弃?”

戴笠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看着他笑了笑,反问道:“你有几分把握,只把车里的人撞成重伤,而不是直接撞死?”

沈醉一愣:“说实话,我没经验。”

戴笠语气低了下来:“问题就在这里。一旦出事,把人撞死了,你觉得会是什么后果?孙夫人若死于非命,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会盯着这件事。真要查起来,查到你,再查到我,最后呢?谁也脱不了干系,连委员长本人,怕是都要头疼。”

沈醉依旧执拗,声称即使被查出、自己送命,也决不牵连上级。

但戴笠没再多说,只摇了摇头。

这桩充满阴谋与冷酷计算的计划,就此画上句点。

多年后,世道翻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宋庆龄站上了历史新高点,投身妇女儿童事业,奔走呼号,留下了许多无价的精神财富。

她以坚定的信念和极大的个人牺牲,证明了什么叫“真正的政治理想”。

1982年,宋庆龄逝世一周年。

沈醉写下忏悔文章,文章详细回顾了当年那一套令人心惊的谋害计划,并表达了他晚年的懊悔之情。

参考资料:

军统是怎样迫害宋庆龄的 何大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