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我国的高速发展,更仰仗于对海洋的利用(主要是海路运输),海上的安全,是保障我们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对海权的出发是基于自身发展,而不是成为海洋的霸主,而我们的海权之路应该如何实现?
海上贸易、能源进出、一带一路等等,无不需要海权的支持
进入新世纪,人民海军的实力得到了长足进步,现在已是世界范围内一支不可忽视的海洋武装力量,并且大有可能超过当今最强的海军力量。但在海军实力上超过主要对手,就一定能确保获得海权,一定能保证海洋的安全了吗?
对于海权,容易以字面的意思与制海权划等号,进而又会自然地联想到海战,而海战又自然狭义的联想到双方舰队在公海大洋上展开厮杀,最终得到远洋舰队=海权的错误结论。获得制海权只是海权的一部分,而海战也只是获得制海权的一种重要手段,并非全部。想拥有长期稳定的海权,单靠舰队是远远不够的。
军舰为誉为流动的国土,这句话其实也暗含着军舰的弱点,即流动性使其在海上无根基。而想要获得海权保持持久的控制是绝对条件。舰队的规模、舰船的吨位是维持存在的一种条件,但不是绝对。舰队本质更接近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中的“兵”,而“营盘”才是长久获得海权的本质。
打个比方,即使人民海军在印度洋甚至更远的海域击败美的海军,其他条件不变,就能获得该地区的海权了吗?显然不能,只能获得短时间内对相关海域的控制。因为在这些地区没有落脚点,舰队再强大也不可能永远飘在海上。所以除强大的舰队以外,海外能提供补给、休整和驻防的基地是获得海权重要的物质条件。
横须贺中的美军航母,如果在亚太地区没有这些落脚点,即使全核舰队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存在
有一些观点认为,在南沙岛礁吹(gui)沙(fu)造(shen)岛(gong)是仍然没有摆脱陆权思维的行为,然而事实却相反,这正是海权思维的一种体现,没有落脚点创造落脚点。自从有了这几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对远离大陆南海纵深的控制先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以岛为中心,向外辐射,一劳永逸地实现了永久的“取证”和“调查”自由。而不像以往那样,船来了猴走,你船走了猴又来,反反复复。
这些不沉航母牢牢把住了周边的海权
对于处在岛链内的南海纵深尚且不能单靠舰队实现长治久安,更远的大洋如果仅靠舰队更谈何容易。另外,在关键航线、海峡周边处设置的关卡,在战时也能对海上通行的舰队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些其貌不扬的小据点,端也不是不端也不是。不端则上面的侦测设备、反舰武器,将泄露着我方舰队的行踪并时刻威胁我方舰队安全,端则又会扩大冲突的范围。对于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我们肯定是希望速战速决,并尽量控制冲突范围。这些都是关键时期我们行使海权和获得制海权的掣肘。不要天真的认为我们的舰队在岛链以东的小范围拒止就能完成使命,外海一定是要出去防范的。否则强敌在外一关门,我们就会面临一战德国海军那种被围困的危机。
没有海外落脚点,这是美的海军“不慌”我们的根本。所以在大力发展远洋舰队的同时应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海外补给点。这一定很困难,而一旦成功获得的回报也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不同于西方国家侵略式的政策,奉行和平崛起,所以获得海外落脚点一定是以更温和更互利的方式。
一个小小的吉布提就给我们在海外的行动提供了巨大便利
大海军和海外落脚点是相辅相成的。强大的海军更容易在外海开拓王土,而海外的王土又能巩固海权。甚至可以这样说,获得更多的海外落脚点是海权最终的目的。
另外,缺乏海外落脚点使我们相对强敌更依赖补给舰队,其重要性完全不亚于航母和大驱这种利器,而现在我们的补给舰就已经处在满负荷运转的状态,远远不能满足特殊时期的需求,甚至可能成为一项软肋被对手利用。朝鲜战争后期李奇微正是抓住了我方补给的弱点针对性地创造了“磁性战术”。所以必须建设世界级的强大补给舰队。
以上几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海权,这将完全有别于殖民时代所延续至今的传统海权。好在人民海军眼下的核心任务是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这就使我们并不需要在公海大洋上与强敌打持久战,也不需要真的要决一雌雄,只需要对外海保证必要的海权,即在完成大业以及这段时间的前后这段时间内能顶住压力,保证海上通道的畅通和航运安全。只要把最核心的问题解决了,以后的事情便是来日方长了。
中国南沙诸岛长期不驻军,必须作出合理解释[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