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每逢暴雨时节,城市中部分区域便会沦为一片泽国,道路积水深度可达数十厘米甚至数米,车辆在水中抛锚,行人举步维艰,这便是内涝直观的表现。内涝不仅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导致交通瘫痪,还会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损害,如浸泡地下管道、变电站等,威胁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积水还可能引发漏电等安全事故,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外,长期积水容易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影响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
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应构建一个涵盖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层的完整架构。感知层负责收集各类数据,传输层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层进行存储和处理,应用层则为用户提供直观的操作界面和预警信息展示。
(二)积水监测的关键技术与设备水位传感器:这是积水监测的重点设备之一,通过测量水体的水位高度来判断积水情况。常用的水位传感器有压力式水位传感器、地埋式超声波水位传感器等。压力式水位传感器通过测量水压力来计算水位,精度较高;地埋式超声波水位传感器则利用超声波反射原理测量水位,不受水质影响,维护方便。雨量传感器:准确监测降雨量是内涝预警的重要依据。雨量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为系统分析内涝风险提供数据支持。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通过翻斗的翻转次数来计量降雨量。视频监控设备:在城市易涝点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可直观地观察积水情况。结合图像识别技术,能够自动识别积水深度、范围等信息,为预警提供更多方面的参考。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会立即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短信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预警发布方式,能够快速将预警信息发送到相关部门的手机上,实时接收所在区域的预警信息,同时还可以查看积水地图、避险指南等相关信息。广播也是一种重要的预警发布渠道,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等,可以通过电子屏或广播及时向市民发布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则可以安装在城市主要道路、公交站台等位置,滚动播放内涝预警信息,提醒过往行人注意安全。
同时,建立完善的响应机制是确保预警信息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城市管理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排水部门要迅速调度排水设备,加大排水力度,确保积水能够及时排出。交通部门要对积水路段进行交通管制,设置警示标志,引导车辆和行人避开危险区域。社区工作人员要深入易涝区域,组织居民疏散转移,确保居民生命安全。各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应对内涝灾害。
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积水监测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应对城市内涝灾害,保障城市的安全与稳定。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持续加大对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投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