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作假真是又有了新高度?前几天还看到热搜新闻,一位老阿姨打着自家种植的绿色健康蔬菜招牌,结果在路边摊位上,把超市买来的蔬菜从包装盒里摘出来,摆在路边售卖。
还有另一则热搜新闻,在镇上集市,销售古法手工酿造的酱油,实际上是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大桶桶装油,倒入古法酿造的酱油缸里,按照古法酱油的价格出售。简直到处都是真真假假。
这次第三则故事也出炉了。直播间里,卖货人员从广州发货买的橙子,然后在湖南搞直播。想都不用想,一定打的旗号是产地直销,正宗的湖南橙子。好在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园主,发现直播间的橙子明显不是湖南橙子,而是从广州进货的,立马过来轰人,否则就要联系打假。
往轻了说,湖南橙子背了这个锅。如果消费者发现口感并没有以往吃过的湖南橙子好吃,或者就是觉得湖南橙子不好吃,那这锅就是湖南橙子背。但其实他们吃的是广州发的货,至于是哪里的品种不得而知。对于园主而言,这完全属于用着人家的园子,砸着园主的饭碗。最后直播带货人员拍拍屁股走人,却让真正卖湖南橙子的园主以后不被信任。毕竟,口碑砸了。
往重了说,这不就是销售欺诈吗?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打着湖南橙子的旗号卖着不知道是哪里产的橙子。同样如果不是湖南橙子,或许消费者根本就不会买。
但为啥这样的案例总是层出不穷?说到底还是被商家们利用了消费者对于健康、高品质的青睐。消费者对纯手工制造、原产地、无农药绿色健康等都有着格外的偏好,但这种偏好没有错,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如果消费者知情,且付出的价格就是非原厂地、机器制造的产品对应的,那无可厚非,总之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但如果消费者不知情,且商家打着原产地的名义卖着非原产地的货,还按照原产地收着钱。那这不仅是挂羊头卖狗肉吗?
这还不如那位买了胖东来的物品,现场又按照差价转卖的大妈呢。人家好歹是保证了质量真实,无非就赚了个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