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装载在吉普车上的M13半履带防空车
M17高射自行火炮
在卫国战争时期,苏军面临高射自行火炮的短缺问题。为弥补这一缺口,美国在1944年开始供应M17高射自行火炮。这些战车在前线表现优异,受到士兵们的喜爱。以下介绍了M17为何被称为“绞肉机”以及其常用于对地射击的原因。
高射自行火炮的诞生美国战前军队积极开发军用运输工具,最终研制出M2、M3和M5半履带装甲运输车。这些型号成为多种专用战斗车辆的基础。以M3为基础,开发出一系列高射自行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摩托化部队在行军中需要防空掩护。首批高射自行火炮M13和M14于1942年底投产,配备了两挺勃朗宁大口径机枪。
M13半履带防空车
1943年,这些型号进行了改进,产生了M16高射自行火炮。其主要特点是火力增强,配备了四挺勃朗宁大口径机枪,射速高达每分钟2000发,能够有效打击低空目标,也能压制敌方步兵。大口径机枪还可以穿透德军轻型装甲车辆的装甲。
M16半履带防空车
M16高射自行火炮以M3装甲运输车为基础,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高射自行火炮,总共生产了2877辆。1943年12月,专为苏联开发的改型M17面世。与M16不同,M17以M5装甲车为基础,共制造了1006辆,并全部通过租借法案交付苏联。
M16半履带防空车
美制高射火炮在苏军中的使用从1944年起,M17在苏军的机械化和坦克部队中服役。苏军士兵喜欢这款火炮,原因在于其四挺大口径机枪的高火力输出。火控系统电动化,允许水平旋转及垂直瞄准,使得瞄准目标更加简便快捷。此外,M17具备优良的行驶性能和越野能力。
“1945年5月2日,第四近卫坦克集团军的近卫第359高炮团在柏林郊区进行激战。一大批试图突围的德军向苏联军队发起进攻,并攻击了中尉苏尔科夫的炮兵阵地。近战爆发。这时,M17小队迅速赶来支援。四挺大口径机枪的猛烈火力扫荡了德军队列,敌军阵亡和受伤士兵达138人,76人投降。”
1945年5月2日,在柏林郊区,第4近卫坦克军第359高射炮兵团的卫国战争英雄们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大群试图从被围困的柏林突围的德军,闯入了苏军阵地,并攻击了苏军苏尔科夫上尉指挥的炮兵阵地。随即爆发了肉搏战。
此时,M17高射自行火炮分队赶到支援炮兵。它们迅速投入战斗,四挺大口径机枪的猛烈火力几乎一扫德军的阵型。结果,敌军损失了138名士兵和军官,其中包括死伤者。76名德军士兵投降。
苏联指挥官们还制定了新的战术来使用美国的高射自行火炮。在军团中,经常成立由经验丰富的士兵和军官组成的特种先锋部队,这些部队负责攻占敌人阵地,有时甚至进行快速突袭城镇。他们通常配备两辆T-34坦克、M3A1“侦察”型装甲运兵车以及三到四辆M17高射自行火炮。在战斗中,坦克凭借自身的装甲和火炮的威力突破防线,ZSU(高射自行火炮)则通过机枪火力摧毁敌人的步兵,侦察兵负责清理被占领的目标。军团的其他部队则负责消灭敌人残余的抵抗力量,并清理战区。
胜利博物馆的馆藏中保存着一台1943年生产的原版M16高射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