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都听不到,那还是农村吗?如此整治之风,新华社憋了一肚子气

烽叶戏事 2024-06-29 10:38:55

农村的变化之大,日新月异!

小时候的鱼蟹家园早已不见踪影,采桑养蚕、捉鱼摸虾这些本该农村才有的乐趣,也已经渐行渐远。

到底是谁之过?

屋前屋后瓜田李下,街里街外鸡鸣犬吠,这才是乡村本该有的烟火气,可有些乡村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必须遏制这样的风气!

近日,《半月谈》一篇《农村整治在一些地方走偏》的文章,在网络间引发一阵又一阵的讨论。

新华社随后的一篇网评,更是一语中的,直指有些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

不考虑村情民意,关起门“闭门造车”,就连村民蹲在路边吃饭都要驱赶,向着所谓的“文明”让步,如此过度拔高的治理方式,是时候该严肃问责了,有些地方的农村,已经不像农村了。

不菲的成绩

对农村改造的推动,本就是造福于民,在过去的1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

大部分的农村改造效果显著:

农村的生活环境极大地改善了,垃圾桶随处可见,干净整洁的街道,村头的小广场可以跳跳广场舞,路灯几乎村村通……

但还有部分农村过度追求城镇化:村里听不到鸡鸣,言下之意就是不让寻常百姓家养鸡;为了望梅止渴,有些村落以不发村级养老金,逼迫农民服从改造方案;主干道是面子工程,非常整洁,但乡村小道却依旧坑坑洼洼,百姓怨声载道。

这样的方式令人担忧,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在有些官员的操作下,反倒办成了农民的糟心事。

对于这样的现象,新华社评一针见血指出了以下3个问题:

1、形式主义,比如某地大修水利灌溉,却被百姓发现只有一个模型埋在土地,根本没有通水。

2、官官主义,不从乡间地头出发,不考虑村情,而是在办公室拍脑袋解决问题,不管百姓愿不愿意,反正我就是要实施,不配合者停发农村养老金。

3、发现问题还要去解决问题,面对这些官员,除了要加强监督之外,还要对引发民怨的官员,进行追责问责,杜绝源头。

看看广大网友的态度

最后,新华社来了一个思路总结:

要想改变思想,还是得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因地制宜地去推进有特色的乡村建设,比如中西部的留旱厕的问题。

比如,浙江温州的有些乡村,在散养鸡鸭等问题上,群听民意,人人参与,优势劣势摆在桌面上谈,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附近的山林围圈而建。

事后,果然立竿见影!

不仅有特色的山间小院可以出租,同时也打响了当地特色的“农家珍品”品牌,实实在在做到了旅游和收入双丰收。

所以,在乡村改造上,因地制宜最为重要!

0 阅读:0

烽叶戏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