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来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年第2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12期;《中国健康教育》2024年第1期
很多人喜欢在春天里沐浴阳光,却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晒太阳"竟然蕴含着保护大脑和预防疾病的神奇力量。就像一把无形的"健康钥匙",轻轻转动,便能为我们打开健康之门,守护身心。

太阳光照射人体后,会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很多人只知道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重要,却不了解它对大脑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当人体维生素D水平不足时,大脑中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受损,易引发认知功能下降。有研究数据显示,维生素D缺乏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出约88%,而轻度认知障碍向阿尔茨海默病转化的风险增加约2.2倍。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中老年患者在冬季后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部分原因与冬季阳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合成减少有关。

一位68岁的李阿姨,平时很少外出晒太阳,近年来记忆力明显下降,经检查发现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值。在补充维生素D并坚持适当晒太阳后,她的认知功能测试得分有所提高。
阳光还能调节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这种神经递质与情绪、睡眠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充足的阳光照射能促进血清素的合成,而血清素水平的提高能改善情绪,减轻抑郁症状。
尤其在春季,适当晒太阳不仅能缓解冬季抑郁情绪,还能提升大脑活力,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春季晒太阳能预防的三种疾病1.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症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在中国,约有70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而春季晒太阳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方式。

当阳光中的紫外线B照射皮肤时,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会转化为维生素D的前体,然后在肝脏和肾脏进一步代谢成为活性维生素D。这种活性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增加骨钙沉积,减少骨质流失。
一项追踪研究显示,每周至少接受30分钟阳光照射的人群,其骨密度比很少晒太阳的人群高约5-7%。中医理论中也有"春夏养阳"的说法,认为春季是补阳气的好时机,此时适当接受阳光照射,有助于温养骨髓,强健筋骨。
2. 抑郁症春季适当晒太阳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抑郁症状。冬季和早春时节,由于日照时间短,很多人会出现情绪低落、精力不足等"冬季抑郁"症状。这与光照不足导致体内褪黑素分泌过多、血清素合成减少有关。

晒太阳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促进血清素的合成,从而改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每天接受30分钟的阳光照射,可使轻中度抑郁患者的症状改善约20-30%。
中医认为,抑郁症与"肝郁气滞"有关,而春属木,与肝相应。春季阳光能疏肝解郁,帮助肝气疏泄,缓解情绪抑郁。
3. 高血压春季气温回升,适度晒太阳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与血压调节有密切关系。维生素D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的产生,从而降低血压。

一项针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患者比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血压更易控制,降压药物使用剂量也相对较低。阳光照射还能促进一氧化氮的释放,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进一步有利于血压控制。
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与"阴阳失衡"有关,适度晒太阳能补充阳气,调和阴阳。尤其是春季,阳气初生,此时晒太阳更有利于阴阳平衡,对于一些阳虚体质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宜。
两类人群需谨慎晒太阳虽然晒太阳好处多多,但并非人人都适合无限制地享受阳光沐浴。
1. 皮肤敏感及光敏人群某些光敏性皮肤病患者和服用光敏性药物的人群需谨慎晒太阳。光敏性皮肤病包括红斑狼疮、多形性日光疹等,这类患者在阳光照射后可能出现皮肤红斑、水疱甚至疼痛症状。

服用某些药物如四环素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噻嗪类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光敏反应。
对于这类人群,建议选择早晨9点前或下午4点后阳光强度较弱的时段短时间晒太阳,同时做好防晒措施,必要时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制剂,而非完全依赖阳光照射。
2. 皮肤癌高风险人群皮肤癌家族史、有多发性痣或曾有严重晒伤史的人群属于皮肤癌高风险群体,需谨慎晒太阳。过度暴露于紫外线辐射是皮肤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皮肤白皙、易晒伤的人群更需注意。
对于这类人群,建议避开紫外线强度高的10点至16点外出晒太阳,选择阳光较温和的时段,并做好防晒工作,包括使用防晒霜、穿着防晒衣物、佩戴遮阳帽等。即使在冬季和早春,也不应忽视防晒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防晒与晒太阳并非完全对立,适当的防晒措施能让我们更安全地享受阳光带来的健康益处。
春季晒太阳的最佳方式要想获得晒太阳的最大健康益处,掌握正确的方法至关重要。
最佳时间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这两个时段的紫外线强度相对较弱,既能获得维生素D合成所需的紫外线B,又能降低紫外线伤害的风险。在春季,日照强度逐渐增加,但仍比夏季温和,是晒太阳的理想季节。
晒太阳的时长因人而异,一般建议每次15-30分钟。肤色较深的人需要更长的晒太阳时间,肤色较浅的人则需要缩短时间。中老年人由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可适当延长晒太阳时间,但不宜过长。

晒太阳的部位最好选择手臂、小腿等非面部区域。面部皮肤较为敏感,易受紫外线损伤导致光老化和色斑。研究表明,暴露约1/3的身体表面积,如手臂和小腿,每周3-4次,每次15-30分钟的阳光照射,就能满足成人维生素D的基本需求。
晒太阳的同时适当活动效果更佳。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户外活动方式,既能享受阳光,又能增强体质。中医认为,适度活动能促进气血运行,与阳光相得益彰,达到祛除体内邪气、强健正气的效果。
春季晒太阳的注意事项春季气温变化较大,晒太阳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适当防晒仍然必要。虽然春季阳光没有夏季那么强烈,但紫外线仍然存在。对于皮肤敏感人群,建议在暴露部位涂抹防晒指数(SPF)15-30的防晒霜,既防晒伤又不完全阻断维生素D的合成。

注意补充水分。晒太阳过程中,人体水分蒸发加快,应适当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口渴感减弱,更应注意水分摄入。
避免空腹晒太阳。空腹晒太阳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乏力等。最好在餐后1小时左右晒太阳,既避免了空腹的不适,也不影响消化。
总结与建议春季晒太阳确实能为我们的健康带来诸多益处,特别是对预防骨质疏松、抑郁症和高血压这三种常见疾病有积极作用。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晒太阳也需适度。对于皮肤敏感及光敏人群、皮肤癌高风险人群,更需谨慎对待阳光沐浴,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你是如何看待晒太阳这件事的?平时有没有晒太阳的习惯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经验和感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