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州村庄志︱隐世桃源马槽坝

笑天评趣事 2024-08-27 01:49:10

第一百四十六期隐世桃源马槽坝

坐标:龚滩镇大理村

美景如画。 陈碧生 摄

在乌江的蜿蜒流淌中,龚滩段沿岩山冈山峦巍峨,自成一体,被称为“众神的餐桌”。在巨大的山体之上,数十个村落如明珠般镶嵌在山脚与云端之间。其中,大理村马槽坝以其悠久的历史底蕴和迷人的自然风光,成为一处隐世桃源。

马槽坝,这个隐匿于青山翠竹之中的村落,以盛产大理石、烤烟、天麻而闻名。它坐落于酉阳与彭水交界之处,与庙溪乡隔山相望,距龚滩镇政府20公里,县城97公里。作为龚滩境内海拔最高的村落,马槽坝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四面环山,形似马槽而得名,被誉为“大理仙居”。这里主要聚居着何氏家族,辅以冉、刘、陈、郑等姓氏,下辖3个自然村,总人口近600人。历史上,马槽坝曾隶属于沿岩乡回龙保,后经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于2003年并入龚滩镇大理村。

水利奇迹:七一水库

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低山平坝地区的用水难题,马槽坝凭借其丰富的水资源,迎来了七一水库的建设。这座水库于1974年7月1日正式动工,因此得名“七一水库”。建设过程中,民兵、党员和群众齐心协力,即便是大年三十也未曾停歇,只为早日破除用水之困。

马槽坝水库。 姜智敏 摄

水库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还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青年木匠冉易光因参与水库建设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其作品《老曼的责任》以马槽坝大队支书为原型,生动描绘了村民的日常劳作与生活,并在《红岩》杂志上发表,广受好评。七一水库竣工后,坝高18.5米,可蓄水近百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近万亩。水库中央的小岛上,苍鹭栖息,杨柳依依,春日里泛舟湖上,环岛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

传奇故事:高坎子的银子

在马槽坝,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十子》传唱不衰:“何洪虎的银子晒天晒,王洪虎的儿子逗人爱;何洪美的苞谷子满街卖,何洪兴的顶子点点帽……”其中,何洪虎与银子的故事尤为引人入胜。

据传,何洪虎家境贫寒,衣衫褴褛,其母来自彭水龟池,某日娘家有喜,邀其赴宴。时值盛夏酷暑,何洪虎欲借邻家薄衫遮体,不料反遭奚落,仅得一厚重皮袄。身裹皮袄赴宴的他,自然引来主家侧目,仅得灶边一席之地,未得上宾之礼遇。满心愤懑的何洪虎,吃完饭便黯然离去。归途中,渡乌江,攀土风岩,疲惫不堪的何洪虎倚树小憩。朦胧间,忽觉有异物在身上蠕动,睁眼一看,竟是一只长尾白鼠。几番驱赶未果,何洪虎怒从心生,誓要一探究竟。跟随白鼠至一岩缝前,见其钻入,何洪虎便把石头撬开查看,不料石下竟藏有满窖白银。惊喜之余,他迅速借来背篼,以皮袄包裹银两,星夜兼程返回家中。面对满背的白银,何洪虎向母亲发誓:“从此,我们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了!”为雪前耻,何洪虎豪掷千金,购买了贵州省龟池大坝,这一壮举也成就了龟池作为“飞地”归属四川的佳话。此后,他凭借精明的头脑做起粮食生意,家业日隆,更以巨石筑起高耸的屋基堡坎,人称“高坎子”,成为马槽坝的一段传奇。

商贸繁荣:川盐古道上的双龙场

沿七一水库蜿蜒而上,兴田沟畔,层叠稻田与葱郁竹林交相辉映中,几栋历经沧桑、三层五骑六柱的土家吊脚楼静静伫立,它们仿佛是时间的低语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繁荣与辉煌。

大地琴弦。

坐落于庙溪岩与棒二溪沟怀抱之中的马槽坝,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庙溪通往浪坪的必经之地,恰好一日脚程,成为背夫们歇脚的理想之所。背夫们历经艰辛翻过险峻的庙溪岩后,往往选择在马槽坝寻找客栈安顿,一是暮色四合,急需休憩;二则寻找同路人结伴经过棒二溪沟。经过休息后,背夫们不仅体力得到了恢复,还趁机将沿途携带的货物转手卖出,或是以山中特产抵作住宿费用,店家随后再将这些山货转售给他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循环。正是这样的商贸往来,加之马槽坝位于川盐古道上的战略位置,逐渐催生了“双龙场”这一繁华市集。每逢赶集日,彭水、庙溪、浪坪、洪渡的老百姓都会涌向这里,他们或摆摊设点收购桐油茶棓、猪鬃等,或挑选购买商品,人声鼎沸、交易火热。“双龙场”见证了川盐古道上商贸活动的繁荣与昌盛。

文化底蕴:节孝碑与草王堆

自七一水库蜿蜒而下,穿越幽谷关,于川盐桥头巍然矗立着一座清光绪五年(1879年)所立的圆首石碑,其上镌刻着“旨旌表董洪典之妻何氏节孝碑”,字迹苍劲有力,诉说着一段不朽的贞节与孝道故事。据何、董两族家谱所载,两家因乐善好施而结缘,董洪典及其父董秋业均迎娶了马槽坝的何氏女子为妻。幽谷关(即棒二溪沟)以其雄浑险峻著称,林木葱郁,是川盐古道西支龚庙段上的一处天堑。为解背夫们翻山越岭、盐道难行之苦,马槽坝何氏与董家携手,并联合酉阳州龚滩巡检司衙门,共同筹资修建了横跨棒二溪沟的川盐桥。此桥以青石条精心构筑,拱高一丈六尺,长逾三丈,宽达一丈,七级踏道稳固坚实,历经风雨洗礼,依旧屹立不倒,见证了无数商旅的往来与岁月的更迭。董洪典与马槽坝何氏结为连理后,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何氏孤身一人。然而,何氏矢志不渝,坚守妇道,孝养双亲,其坚贞与贤淑赢得了乡邻的广泛赞誉。在家人的劝慰下,她抱养一子,取名熙吉,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董熙吉不负母望,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担任酉阳营西屯周家寨外委之职,并多次出资修缮川盐桥,以报母恩,亦造福一方。何氏的节孝事迹在乌江两岸广为流传,光绪年间,酉阳州府特奏请朝廷,赐封何氏为“八品孺人”,并下旨于何氏娘家马槽坝的川盐桥头树立“旨旌表董洪典之妻何氏节孝碑”,以此表彰其美德。

牧曲。

时至今日,杨柳村水坑子与大理村马槽坝两寨的族人,为铭记护桥之功,于古桥两侧立有“护桥碑”,并将修复后的“节孝碑”竖于路旁,成为当地德孝文化的重要象征。而川盐古道龚庙段上,棒二溪沟与庙溪岩的险峻,曾让无数行者心生畏惧。关于此,流传着一个传说:为祈求平安,有人建议在险要之处设立草王堆,过往行人需以鲜草祭拜草王。实则,这草尖朝马槽坝、草尾朝水坑子的摆放方式,是前人留下的安全信号,告知后来者此路已有人平安通过,可放心前行。这一无字之约,在商客间代代相传,新草覆旧草,最终形成了两座庞大的草王堆,见证了人间温情与智慧。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大理村马槽坝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正焕发新生,其人与物皆在时代的变迁中找到了新的定位与归宿,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End

作者:何小康 ▏编辑:赵舒婷值班:任桂容 ▏总编辑:陈 杰酉阳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0 阅读:4

笑天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