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生问题,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现在官员退休后有退休金,那古代官员有退休金吗?
在古代,官员退休称之为“致仕”,意思是把官位还给朝廷。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自周代开始,规定官员只有到七十岁才能退休,我们都知道,古人的平均寿命比现代人短得多,七十岁退休就意味着绝大部分人在任上就病逝了。
到了唐代,依然延续着官员七十岁退休的制度,但允许身体有疾病的官员提前退休。五品以上的官员可领取在任时俸禄的一半作为退休金,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就只能自谋生路了。比如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休后,因为没有退休工资,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给别人打工当督耕,这才算解决了生计问题。
到了宋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有了进一步完善,规定年满七十的文武官员必须强制退休,否则将会面临罚俸、降官等处罚;而按时退休者则有相应的奖励。
但个别官员因对国家有突出贡献可以继续留任,到八十岁再退休;部分已经退休的官员如果再次“出山”任职的,称之为“落致仕”。而官员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工作而自愿提出退休的,需经朝廷批准后方可提前退休。
宋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主要包括俸禄、升转官阶、荫补、朝廷恩例等几个方面。
获得朝廷批准正式退休的官员,可领取在任时俸禄的一半作为退休金;于有功之臣,则可领取全俸退休金,而对于在任时犯过错误的官员,则没有退休俸禄,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官员的腐败,促进了官员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如果官员在任时没有犯错正常退休,普通官员不但可以享受优厚的退休待遇,还可以在退休时官升一级;如果功绩突出,得到皇帝的恩准,还可以官升多级;而中高级官员退休后还能享受到额外的“荫补”与“恩例”,相当于特殊的退休补助。
到了明代,朱元璋将官员退休年龄改为六十岁,但朱棣继位后,又改回了七十岁。
明代规定,三品及以上官员可按现职退休,四品及以下的官员任职满三年且无过错者,可官升一级退休。
明初曾规定,退休官员按在任时全额源俸领取退休金,但很快又被取消了。后来规定,除皇帝特殊恩典外,正常情况下所有官员退休后一律没有俸禄,但可免除徭役。虽然官员退休没有退休金,但每月可以从朝廷领取二石米维持基本生活。
而到了清代,一般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最晚也不超过七十岁。但武将的退休年龄普遍偏低,副将年满60岁必须退休,如参将54岁,游击51岁,都司、守备48岁,千总、把总45岁,这是因为随着武将年龄增大,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不能更好地带兵打仗。简单来说,就是年龄大了,无法胜任本职工作,不得不提前退休。而文官一旦超过七十岁,就会被强制退休。
清朝官员退休必须走正规手续,拿到朝廷的正式批文,官员才能退休。三品及以上的官员,可直接向皇帝递交“致仕奏折”,而四品及以下的官员,则需要其所隶属部门的尚书或侍郎向皇帝请奏,但某些重要的官员,只要皇帝不批准,到了六十岁也不能退休,仍然要为朝廷效力。比如元代的郭守敬,七十岁时就想退休,但皇帝不批准,直到八十六岁还在工作。
至于清代官员的退休金,这就要根据官员的级别和皇帝的旨意来定了。正常条件下三品以上官员退休可得全俸,三品以下官员退休后可领取半俸,而犯过错误和被强制退休的官员则没有俸禄。
另外,官员退休能拿多少俸禄还要看皇帝的旨意,如果皇帝认为某位官员工作认真负责,为朝廷做出了突出贡献,则会特殊恩典,给他加官进爵,再按升官后的待遇退休,如雍正年间的大学士陈元龙,因年事已高而请求皇帝批准退休,雍正皇帝认为陈元龙工作兢兢业业,为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又因为陈元龙是康熙时期的老臣,因此,雍正皇帝追封陈元龙为太子太傅,然后再退休。
而如果皇帝认为某位臣子在任时工作平平,没有做出什么业绩,则有可能就会将其革职退回原籍,也就是说退休后没有一分钱的退休金,那就比较凄惨了,如乾隆时期的工部尚书魏廷珍,以年迈为由请求退休。乾隆皇帝认为他在任时没有做出什么杰出的政绩,也没有为朝廷做过什么重大贡献,于是,下令将他革除官职发回原籍地。
在古代,大部分官员无论官阶高低,在正式退休前,都会为自己留条后路。提前布局养老生活,官员们大都会提前置办房产田地,以确保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在古代官员总体来说生活还是比较辛苦的,京官们每天3、4点钟就要起床更衣洗漱,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就要上早朝,一站就是一上午。
所有官员只要当了官,身体就不是自己的了,终身都要为朝廷效力,一直干到七十岁才能退休,而有些朝代如明朝,官员退休后还没有退休金,或者退休金减半,要想过上体面的老年生活,就只能靠自己了。
可即便如此,能通过科举制度当上官还是普通百姓实现阶级跃升、翻身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机会,做官也是普通百姓梦寐以求的工作,毕竟在封建社会,相对于普通百姓,官员们能享受到的待遇可是高多了。
关于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您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