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中行说(读月)记载不多,此人祖籍是燕国人,应该是刘邦在位的时候就入宫为宦了,中行说肯定不是一般人,他应该是饱读诗书,祖上是属于世袭贵族阶层,可能因为犯了错事,差不多和司马迁一样,遭受了宫刑。有关他的记载汉朝肯定是有,但后来给销毁了。
他的行为只能说是,汉朝没给他选择的机会,可他偏偏他还有能力有才华。之所以要报复,就是因为他曾经寄予过全部的希望汉朝将他抛弃,这种感觉让他彻底绝望,也就造成了他的疯狂报复。万幸的是,他不是汉朝的武将出身,否则,他会把汉朝所有的作战套路,透露给匈奴,那样的话,汉武帝想打败匈奴,将会更加困难。
他当“汉奸”是确凿无疑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是匈奴人,或者说和匈奴人有关。而中行说当“汉奸”是主动,是出于报复性仇恨。汉文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多次发生冲突,鉴于当时汉朝的实力比较弱小,汉朝为了稳定边境,加强汉匈关系,决定从皇族挑选公主,与匈奴进行和亲。
公主和亲,从宫中挑选随行的宦官,作为和亲的附属品,挑中了从燕国来的宦官中行说,至于为何派他,应该说是没有任何理由,派谁都一样,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中行说不是宫中的实权宦官,也可能是因为对匈奴比较熟悉,熟悉匈奴的语言和习惯。派他随行,便于交流。
显然,中行说对于这一个外派工作表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中行说明确表示不愿意去,但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自然不会更改,被强派出使。中行说因此放话:“必我也,为汉患者”。而汉文帝根本没在意,或者说汉文帝根本就不知道这么一个人,只能说是太监总管都没有在意,这也是个狠人,他自然也是说到做到。他对汉朝的伤害无疑的巨大的。
他与其他“汉奸”最大不同在于,他的皇宫里的人,自然知道汉朝最高机构行政运作方式,自然也会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措施。而最关键一点就是对匈奴提出三个战略意见:第一就是匈奴与汉朝地位平等。第二就是阻止匈奴汉化,第第三就是树立了匈奴自信心,说白了,就是不怕汉朝。
首先就是地位问题,中原是礼仪之邦,干什么都要讲个规矩,尤其是尊卑方面,这对来自来自中原尤其皇宫的中行说,自然在规矩这方面非常精通的,他为了拔高匈奴的“国际地位”,在各种对外礼仪方面,都要压大汉一头。在匈奴回信的时候,中行说让人制作了一个一尺二寸的竹简,上面写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这也验证了中行说心中的怨气是有多么的重。
中行说因自己被朝廷逼迫前往,最终心生怨恨,从此专门与汉朝作对,仔细想想的话,宦官作为生理残缺的人,心里总是有点变态,遭遇到了“不公”,自然是睚眦必报,他自认为汉朝对他无恩无义,把被当成物件打发到匈奴苦寒之地,他一个宦官有什么可以牵挂的,如果没有能力也就罢了,只能认命。但他偏偏一身的本事。就在此刻爆发了一股狠劲,他要让整个汉朝为他陪葬。中行说应该是至死不悔,因为无可后悔。
仅就能力而言,中行说绝对是“大才”。更难得的是父子两代匈奴单于很重视中行说,几乎是言听必从。中行说依靠智谋,宠信不衰。对于汉匈和亲,中行说多次对匈奴单于表示:“匈奴的高层不能沉迷于与汉朝的丝绸、匈奴必须永远保持自己特性,善骑射,食粗食。而汉朝的精美器物和食物与匈奴有百害而无一利,天长日久之下,匈奴的贵族阶层就会玩物丧志,越来越喜爱享受这些奢侈品,不知不觉地被汉化,而一旦汉化必然退化,假以时日,匈奴汉化到一定程度,汉朝将不必再费兵卒降服匈奴了。可以说,中行说很有远见。所以,中行说的策略首先防止匈奴过度汉化。从后世来看,辽,金,西夏皆亡于汉化。
这说明千万不要小看所谓卑贱下等人的能量,给他们一个机会反起社会来,破坏力比虎狼之师还要大。中行说从汉朝和亲角度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汉朝是通过经济、文化渗透的措施,瓦解匈奴人抢掠为生的习性,从而达到削弱匈奴,保持北方边境安宁的目的。匈奴相对于汉朝,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和人数来说都远远落后于汉朝,虽然依靠武力可以暂时铁骑蛮力可以暂时压制汉边境,但在总体形势上,落后文化对先进文明,两相对垒,匈奴难免不够自信。
所以,中行说,一方面教单于的左右侍从学习文字,用以统计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数量,增加人口,对于逃难来的汉族百姓更是厚加抚恤,就是鼓励更多的汉朝边民投靠匈奴,另一方面极力树立匈奴本民族自信心。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中行说的措施依旧可行,丝毫不落下风。
如果说中行说仅仅是挑唆汉匈的对立,可能也不会对汉朝造成太大的损失。他还挑唆匈奴向汉朝索要更多的粮食财物,教导匈奴选择时机进攻汉朝,挑选汉军防守的要害处进行攻击,达到其报复削弱汉朝的目的。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冬天,匈奴单于发兵十四万,侵袭汉朝关中地区,大军直抵彭阳,先锋骑兵逼近长安外围,火烧回中宫。匈奴侵袭进入关中,破坏力巨大,可见中行说对汉朝的破坏之深重,危害之大。汉文帝最后应该悔的肠子都青了。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