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励精图治开创“中兴之业”,为何反而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3-21 13:30:20

周宣王,是西周的倒数第二任天子。

他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天子之一。

他励精图治,征战四方,打出了一个“宣王中兴”。

但同时,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后世分析,也都把他视为西周灭亡的主要责任人之一。

这是怎么回事呢?

励精图治,锐意进取

周宣王早年的经历,可谓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大约在他10来岁的时候,“国人暴动”发生了。

在国人的暴动下,周厉王出逃。

众人找不到周厉王,就准备找厉王的儿子姬静(也就是后来的周宣王)撒气。

幸亏召穆公把姬静藏了起来,并把自己的儿子拿出来冒充姬静被杀,才保住了姬静。

后来,召穆公与周定公代行天子事,“共和行政”。

周厉王去世后,召穆公才把藏了多年的太子拉出来,拥立为王,也就是周宣王!

从“国人暴动”中劫后余生,亲眼见过“国人”力量的周宣王上位后,不敢大意,励精图治!

1、郑重做出若干承诺,缓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周宣王上位后,立刻做出了若干重大承诺。

早著名的“毛公鼎”铭文中,就记载了以下承诺。

(1)、勿拥塞庶民之口。保护庶民的言论自由。

(2)、为政清廉不中饱私囊。

(3)、要关怀孤寡穷苦之人;

(4)、不可沉湎于酒;

(5)、以文王、武王制定的治理国家法则行事;

(6)、承认贵族享有山林、川泽、土地私有权!

这些承诺,显然就是明确表态放弃其父周厉王时期“与民(贵族)争利”的“专利”政策,坚定维护贵族集团利益!

如此,贵族们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大家自然都加入到维护王权的立场上,统治集团一时团结了起来。

2、“不籍千亩”与“易田”。

而在经济上,周宣王又大刀阔斧,走出了大胆的经济改革。

依照礼制,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天子要在规定的千亩王田耕出第一犁,以示对王田耕种的高度重视。

然而,周宣王上位后,立刻停止了这一维持了几百年的仪式。

王田收入,是王国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早已没有耕种王田的积极性了。大家都尽力种私田,王田多已经荒芜。

显然,周宣王这一象征性的举动,就是认识到社会变化,决心从经济制度上做出改变!随后,周宣王又有更“出格”的举动:易田。

王田是王国财产,禁止转让。

但是,周宣王却开始将一些王田赐给贵族。

显然,周宣王的举措,是试图取消掉已经失去效果,只剩下一个躯壳的经济制度,代之以新的方式。

当然,究竟周宣王其后以何种方式解决财政问题,由于目前的史料有限,多以猜测为主。

我们只需要知道的是:周宣王,已经认识到经济层面的根本问题,并且开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否则,后来的连续大规模战争,是不可能进行的)

3、“百堵皆作”。

宣王在各地建城,以之为抵御和抗击敌人的军事据点。

4、军事训练与选择将领。

同时,周宣王还通过大规模田猎方式演练部队协同作战的能力。

王室军队、诸侯军队,都一起演习,以增强战斗力。

而在演习中,周宣王从王室军队和诸侯国军队中,选拔文武兼资之人到王室军队担任将帅!

周宣王的一系列励精图治,为其东征西战,实现“中兴”之业,作好了准备。

宣王中兴

宣王中兴,是通过一系列战争实现的。

1、东征淮夷和徐方。

自西周中期以来,淮夷就一直是王朝的心腹之患。

尽管几代周王都出重拳打击过带头反叛的徐国和鄂国,但淮夷始终没有停止反叛。

周宣王亲率大军,兵临徐土!

经过连续打击和政治攻势,徐国臣服,“四方既平”,淮夷地区全部平静下来!

由于周宣王的军事与政治攻势奏效,因此,此后,困扰了西周王朝百年的淮夷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而且,淮夷之地,还成为了王朝稳固的财政来源和后方基地!

2、反击猃狁。

猃狁是西北和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多次进攻周都镐京。

周宣王连续发动反击,击败猃狁。

由此,镐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3、征讨西戎。

西戎强盛,屡犯周、晋等地。

周宣王以秦人领袖仲为大夫,抵抗西戎,但秦仲战死。

此后,周宣王又给秦仲的五个儿子7000人,令其反击。

随即,周宣王与晋、秦屡屡出击,多次重创西戎。

4、南征荆楚。

同时,周宣王还发起了对荆蛮的进攻,又大获全胜!

在东、南、西方取胜后,周宣王声威大振!

诸侯又复来朝,宣王成“中兴之业”!

既然如此,宣王对西周的灭亡,又负有什么责任呢?

以个人好恶决定鲁国事务,引发诸侯不满

在诸侯复朝天子后,或许宣王以为中兴之业已成,遂开始有所失!

最典型的事情,就是以个人好恶决定鲁国事务!

在鲁国公子中,周宣王特别欣赏公子戏。

因此,周宣王强令鲁国以公子戏为太子。

后来,鲁武公去世后,鲁武公的长子与鲁人一起攻杀公子戏,自立为君,史称鲁废公。

周宣王大怒,发兵攻鲁,杀鲁废公,另立君。

我们知道,周代制度的基础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关键是嫡庶长幼之别!

本次鲁国的动乱,就是周宣王不顾嫡长子继承制,强行给鲁国换太子导致的鲁国内乱!

鲁国“朝天子”,结果天子以个人好恶就把鲁国搞乱,诸侯谁又敢放心朝周呢?

周代,诸侯与天子的关系,以礼来约束。

周天子自己不顾礼,诸侯何以以礼待天子?

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

周宣王好不容易打出的诸侯来朝的局面,就被自己随手给毁了!

而诸侯与天子关系不和,也由此进一步加剧了!

军事损失惨重

宣王在接连取胜后,追慕祖先伟业,希望继续通过征战来提高王室声威!

于是,此后,周宣王又开始主动对外用兵!

我们知道,在周宣王前期,基本是对方”先动手“。

而周宣王后期的作战,则主要是宣王主动出击!

但是,代价却是惨重的!

前797年,周宣王攻太原之戎,失利。

前793年,周宣王复攻条戎、奔戎,又失利!

前790年,周宣王又攻姜戎,结果,“千亩之战”惨败,“丧南国之师”,损失非常惨重。周宣王也是在奄父的帮助下突围而出!

实际上,从西周中期以后,随着周逐步经营南方,“南国之师”已是周室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就此覆灭,代价是沉重的!

周天子丧“南国之师”,既是战略上穷兵黩武的结果,也是用兵之失:经营南方的军队,被拉到北方与游牧之敌作战,这是昏了头呀!

而在丧“南国之师”后,周宣王又“太原料民”,这说明:周天子的军事力量已经十分紧缺!

周室军队本就不多的军事力量,就此大量损耗,为其后来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只注重军事手段,外部威胁有增不减

同样严重的问题是:周宣王此前的连续胜利,并不能使国家真正缓解长期国防压力!

除了对淮夷的打击比较重视政治手段外,周宣王对其余势力的打击都采取了单纯的军事手段。

我们知道,当时,周的外围对手,没有一个形成了统一势力,其内部都是松散的、复杂的。

文王、武王时期,西周对他们的政策是以军事打击为后盾,争取团结为主,允其“荒服”。

这是因为,周的实力上拥有绝对优势,而分裂的对手没有足够的抵抗力量,只要周天子政策得当,是可以稍施武力就维持和平的。

西周中期以后,周穆王、周恭王、周夷王时期,他们普遍采取的是分化与军事打击并重的方法。在军事打击方面,当周实力雄厚时,就打得大一些,如周穆王时期;实力弱一点,就打得小一点,比如周恭王、周夷王时期。

游牧势力不可能被一劳永逸的消灭,要打好交道,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也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政治策略。

显然,周宣王的政策,虽然看起来武功很高,但其实是最伤国力的!

周宣王虽然耗费了巨大精力,给予各方势力以打击,但是,或是驱逐对手,或是使敌人畏服。

因此,一旦条件成熟,这些势力仍然随时卷土重来,重新成为周的心腹大患!

周宣王前期屡次击败西戎,但后期后连遭失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周宣王死后不久,西戎居然一举破镐京,又是更典型的例子!

人民负担沉重,人心愤懑

周宣王的对外作战,没有带来稳定的和平,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尤其是周宣王晚年的连续大举用兵,耗尽民力民财而不知予民休息。

到“丧南国之师”后,周宣王“乃料民于太原”,重新清点户口,以便更多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劳役。

因此,人民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怨恨不已。

在《诗经》中,这方面的材料就非常多!

民众被征发到远方服徭役,受尽各种磨难,为贵族“白室皆作”,而自己不知“其究安宅”···人们喊出“征夫归止”的呐喊,呼吁停止无休止的战争···

可以说,从当时文学作品的描述看,周宣王与隋炀帝又有相似之处!

滥杀大臣,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再次激化

周宣王之所以能实现中兴之业,与其初期注意缓解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是分不开的。

但是,到了周宣王晚年,宣王又开始了滥杀大臣!

周宣王连续杀了杜伯、司空锜和大臣祝等人。

其中,杜伯是被宣王的宠妃诬陷而死,而司空锜和大臣祝则据说是周宣王被冤魂缠绕所杀···

显然,故事越离奇,就越说明杀戮毫无正常理由!

周室的重臣,可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背后都是有盘根错节的家族关系的。

滥杀大臣,大臣不附,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这为后来西周的灭亡埋下了地雷!

后世安排之失,周实亡于宣王

大家都知道,西周灭亡于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

因此,后世将主要的责任,都归咎于幽王。

其实,宣王晚年得子,幽王即位时,才13岁左右,而亡国时,幽王才24岁。

以周代的制度,20岁始能行冠礼,亲政。

所以,实际上,周幽王在位的大部分时期,其国事实际上都应是宣王留下的“辅政班底”负责的。

因此,周幽王时期所用的奸臣,实为宣王所留;其所行的许多劣政,实为宣王留下的班底所为!

如此,西周灭亡的主要责任人,与其说是周幽王,倒不如说是周宣王呀!

到了周宣王的时候,西周这列车已经是锈迹斑斑。

以井田制为基石的,旧有的发动机已经失灵,财力枯竭;各类矛盾尖锐,随时会散架;王威不振,外部夷狄嚣张内部诸侯不附···

这种情况下,周宣王励精图治,缓解内部矛盾,以强有力的军事手段打击外敌,重振王威,成中兴之业,实为难得。

但是,凡事物极必反。

中兴之业既成,王威既显,周宣王就应当及时调整政策,安抚诸侯,与民适当休息,进一步缓解各种矛盾,使得来不易的“中兴之业”成为王朝治疗疾病、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何况,周宣王似乎已经洞察到经济层面的深层问题,并表现出调整的强烈企图!

然而,周宣王却走上了迷信武力的极端。

对内,他不但没有深化改革,反而以个人好恶破坏周礼,使诸侯离心;对外,则不断发起大规模战争,一味依靠武力穷兵黩武,耗费国力,失去人心;后又滥杀大臣,导致统治集团进一步分裂!

如此,西周之亡,也确实与周宣王脱不开干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