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响限制内地生报选调生的第一枪!内地毕业生也被限制了?

华夏远达课程 2025-02-19 05:10:45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崂选计划”专额选聘第一批面向高校名单发布,这份名单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最强选调名单”内地毕业生都被限制报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图源:网络

分析一下,这么做的理由可能是:

1、理论上来说,打造高端人才集聚效应的策略

允许报考的21所大学,可能囊括了国内顶尖高校和部分具有特殊学科优势的院校(如清华、北大、复旦等)。

图源:网络

这种"定向选调"策略可能是为了集中吸收那些学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让更多高素质人才扎根当地,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

2、规避人力筛选难度高的问题开放全国范围内的内地学生参与选调生考试,对于组织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接受更多生源意味着需要设计更大的考试体系来筛选,而青岛可能想通过限制只针对部分高校的学生,直接缩小了候选者范围。

这一方面可以让资源更集中,另一方面减少了因报名人数过多而可能导致的选拔公平性问题。

3、 避免竞争过度分散?近年来,一些地方在选调生政策上也呈现出保护本地毕业生的趋势。尽管青岛具体政策中未提及“地方保护主义”,但优先面向一流高校的做法间接反映了对“区域人才输入”的更高需求,而并非像以往简单推动普通大学生的就业。

青岛作为山东的经济重镇,其本身可能也面临着与其他发达城市(如深圳、杭州)的激烈竞争,因此需要采取更加精准化的策略。

但是,也出现很大争议:

尤其是其体现出的“隐性的公平与舆论争议”限制了21所高校也代表屏蔽掉了成千上万其他高校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可能因为地区或家庭等原因,实际更愿意服务于青岛基层。

这种做法可能在长期上,对于推动基层全方位的均衡发展存隐患,但从短期角度出发,提高选调干部整体学历背景和能力素质也有现实合理性。

作为山东本土毕业的学生,很多同学和家长表达出不解,有同学说“该政策将目光集中在21所特定高校的毕业生身上,将绝大多数本地优秀学子排除在外,不免让人质疑是否存在“唯名校论”的倾向。

山东省内有诸多优秀高校,例如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它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学术能力、实践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均表现突出,理应被纳入选拔范围。如此“一刀切”的限制,恐怕会让更多本土学子感到被忽视与失望”。

对于这一政策调整,也有部分人提出,这或许与地方政府希望优化本区域官僚结构的“人才梯队”有关——通过吸引“名校精英”来提升地方行政管理层的整体素质。

实事求是来说,青岛限制报考院校,实际上是在提高选调生的"门槛"。这一限制可是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即通过压缩报考人员范围减少竞争。

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

这可能预示着选调生制度正在从"广撒网"转向"精准引进"反映出地方政府对人才质量的重视程度在提升也暗示着公共部门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END

至于其他省市会不会跟进这个政策,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更多热点资讯关注我们抢先了解哦~

关注华夏远达每日定时更新各类

申请干货 一手资讯

0 阅读:5772
评论列表
  • 2025-02-20 18:19

    看清楚再说吧,去青岛市委组织部看看好不好?没有山大吗?没有海洋吗?没有青岛理工吗?全都有!只是为了方便查找,又公布了个省内大学和省外大学名单而已。然后就拿省外名单说事,说没有省内的…

  • 2025-02-21 14:32

    小便很坏啊

  • 2025-02-22 12:39

    看了都不信,如果仅限这21所,说句实话它就招不到了[得瑟] 这些学校能符合选调资格的人家早报中央选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