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那时候,有个厉害人物,就是慈禧太后。她当了47年的实际统治者,没人能把她拉下马。她靠啥这么牛呢?其实啊,她手里有三张政治“王牌”。
先说说第一张“王牌”,制度性根基,也就是垂帘听政的合法性。咸丰帝一死,这局势就乱了。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和慈安太后,搞了个辛酉政变。这可不得了,一下子就把顾命八大臣给铲除了。然后就确立了“太后垂帘听政,亲王辅政”的格局。慈禧就借着“代行皇权”的名义,直接参与朝政决策,这么一来,她掌权就有了政治合法性。

后来呢,她先后让6岁的同治和4岁的光绪当皇帝。为啥选小皇帝呢?因为有“皇帝年幼需太后辅政”的惯例,她就能一直垂帘听政。特别是选光绪的时候,她故意选了血缘更远的载湉,就是醇亲王的儿子。这样做啊,既避免了太皇太后身份的限制,还强化了自己“皇权代理人”的地位,算盘打得那叫一个精。
再说说第二张“王牌”,权术制衡,也就是分而治之的驭人策略。一开始,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去压制顾命大臣。等把顾命大臣搞定了,她又扶持醇亲王奕譞、李鸿章这些汉臣势力,来削弱奕䜣的权力。她就像个高明的棋手,在棋盘上把棋子挪来挪去。

对地方上的实力派,像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她采取“高官厚禄 + 分权制约”的策略。给他们高官厚禄,让他们去镇压起义,但是又不让他们权力太大。就像放风筝一样,线始终攥在自己手里。
她还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搞事情,故意制造对立。比如说,她默许顽固派去攻击奕䜣的洋务政策,然后她再以调解者的身份出来收权。通过这种动态制衡,各方势力都得靠着她才能活下去。

最后说说第三张“王牌”,外部借力,也就是列强与宗室的双重背书。慈禧虽然不喜欢西方文化,但是她懂得和西方列强打交道。她通过签订条约、允许通商这些办法,维持列强的利益。这么一来,列强就默认了她的统治地位。八国联军之后,列强还支持她回銮执政,为啥呢?因为稳定的清廷更符合他们的殖民利益。
她对宗室和八旗也有一套办法。她通过联姻,把妹妹嫁给醇亲王,还给满洲贵族封赏,把他们都笼络过来。这样满蒙权贵集团就成了她权力的基础。她还搬出“祖宗之法”,强调自己的正统性,打压那些想挑战她的汉臣。
慈禧的统治啊,就是制度合法性、权术操控和利益绑定的综合体。她把垂帘听政变成了一种制度惯性,分化臣僚,利用内外矛盾形成动态平衡。最后构建起了一个谁都没法单独挑战的权力网络。她这些手段,后世的人都不咋认可,可在晚清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她还真就实现了罕见的长期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