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二年(1103年)寒食节,汴京州桥夜市人声鼎沸。外卖伙计王二郎揣着樊楼的外卖食盒,在人群中闪转腾挪。他腰间铜牌刻着"脚店急足"四字,怀里揣着今日第三张投诉单——有位太学生嫌鱼羹凉了,竟在食盒上题诗"骑手堪比龟行速"。这个场景被记录在《东京梦华录》卷四,揭开中国最早的"平台经济"真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faad1972084bc4e93a04b55b41010cb.png)
宋代"索唤"服务(外卖)已成产业规模。《梦粱录》记载,临安有"四司六局"专司外送,其中"菜蔬局"配快马三十匹,"油烛局"设灯笼百盏。最夸张的是孝宗年间,西湖画舫推出"湖上送餐",船夫划桨速度需达到"一炷香三往来"的标准。
外卖小哥装备堪比现代:汴京脚店配发青瓷保温食盒(江西吉州窑出土实物高34cm),冬日加棉套,盛夏放冰鉴。《清明上河图》虹桥左侧那个肩扛食盒、腰别计时香篆的灰衣汉子,正是大宋版"准时宝"的见证。
二、薪水袋里的铜钱江湖元丰年间开封府衙档案显示,专职外卖小哥月薪分为三档:
茶汤巷"闲汉"日结30文,月入900文(折合今约1800元)正店"常程脚力"月钱2贯,加赏钱500文(约5000元)樊楼"红衫子"精英骑手月入5贯(约10000元),堪比九品县尉俸禄但别急着羡慕,《夷坚志》里藏着血泪账:东京外送员每日需跑60公里以上,马行街石板路上的凹痕,正是千年"系统压榨"的物证。更惨的是投诉处罚——洪迈记载某小哥因打翻羊羔酒,被罚三个月"白直"(免费打工)。
三、打赏风云与五星好评宋朝外卖界早有"好评返现"。《武林旧事》记载,顾客在食盒系红绸可得"赠饮券",留好评诗能免配送费。湖州出土的南宋食盒上,至今可见"滋味甚佳,脚力亦健"的墨迹,堪称最早的五星好评。
打赏文化更是疯狂。周密《癸辛杂识》记录,某盐商之子为博名妓一笑,竟将金叶子藏在鱼脍里打赏骑手。最卷的是绍兴年间的"跑单王"竞赛——连续百日无差评可得银碗,现存临安博物馆的"嘉定九年外卖银碗",刻着十二时辰图案,暗示24小时待命。
四、骑手们的终极归宿《名公书判清明集》暴露行业风险:隆兴府骑手赵大郎送餐坠马,掌柜只赔烧埋银10贯。更有甚者,《宋刑统》规定"遗落食盒杖八十",外卖箱里的残油至今浸在北宋刑具上。
聪明人早已找到出路。淳祐年间临安"跑腿帮"成立,入会费200文,集体议价、分摊罚金。镇江出土的《嘉定外卖行规碑》,详细规定了"雨雪天加脚钱二十文",比现代平台人性化得多。
当张择端画下那个外卖小哥时,不会想到八百年后的人仍在为配送费斤斤计较。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南宋食盒里,除了发馊的蟹酿橙,还有张皱巴巴的账单,记录着某位骑手被扣的三十文超时费——历史从来新鲜,变的只是计价器上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