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出差回家看到妻子人老珠黄,写下一词,却流传千古

历史系小狼 2024-12-02 18:31:05

甲午战争后的文化觉醒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科学与思想的冲击波中摇摆不定。西方的技术、学问和政治观念如洪水猛兽般涌入,王国维,这位出生在湖北的学者,从小生活在一个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中。尽管物质基础薄弱,王国维的求知欲望却异常强烈,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并吸收新的学问。

在家乡的小书屋中,王国维经常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盛世危言》等书籍,这些书籍针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深刻的思考。通过这些阅读,他对外界的变革和自身国家的困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知。

王国维还定期购买《时务报》,这是一份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报纸。每当新的报纸到达时,王国维总是第一时间翻阅,对于报纸上的每一篇论述都仔细思考。在他的小书桌旁,常常堆满了各种报纸和书籍,那是他了解世界的窗口。

王国维到了适婚的年龄,家里人开始张罗着为他成亲。这不仅是为了让他安定下来,更重要的是延续王家的香火。这件事自然落在父亲王乃誉的肩上。尽管王家经济状况一般,但王国维考中了秀才,在乡里已经小有名气,因此提亲的事情并不困难。没过多久,媒人便接连上门,不少人都想把自家女儿嫁入王家。

王乃誉认真筛选了众多媒人推荐的女子,最终目光停在了一位名叫莫氏的姑娘身上。莫氏出身清白,虽然个子不高,但长得清秀,五官端正,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温婉的气质。王乃誉亲自到莫家拜访,与莫氏的父母聊了许久,察看了家境和为人,越看越觉得这个姑娘与王国维十分相配。回到家后,他拍板定下了这门婚事。

1895年11月,王国维迎娶莫氏。成婚当天,王家虽无豪华排场,但亲朋邻里皆来祝贺,新娘子莫氏穿着一身传统的红色嫁衣,被人簇拥着送入王家。

留学日本前的思想准备

王国维的求学之路并没有顺畅展开。1897年,他受限于家庭经济条件,在家乡做起了塾师,靠教授乡间孩子的学问维持生活。尽管每天按时授课,备课也颇为认真,但他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这份工作中。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研读外洋书籍,对时事变局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他手中常备《盛世危言》和《时务报》,一有空闲,就翻阅其中的文章,并在纸上记下自己的见解。

这一年里,他的父亲王乃誉也察觉到了儿子的不安分。王乃誉是一位通情达理的长者,虽然家境贫寒,但对儿子的志向一直支持。他听闻王国维有意前往更广阔的学术天地求学,便四处托人打听可能的机会。经过多番努力,终于联系到了一位在上海从事出版事业的朋友。这位朋友表示,可以帮助王国维推荐到《时务报》馆学习。

1898年初,王国维在父亲的陪同下离开家乡。他们乘坐小船沿着河流前往上海。抵达后,王乃誉将儿子托付给朋友,叮嘱他照顾好王国维。就这样,王国维开始了在《时务报》馆的学习生活。

这一时期,王国维逐渐结识了一些影响他人生的重要人物,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罗振玉。罗振玉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对新学和西学的传播极为热心。他在偶然的机会下得知了王国维的求学愿望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并主动提出资助他出国深造。

1900年春,王国维为了准备出国留学,频繁奔走。他在上海联系了相关考试机构,并通过朋友的引荐认识了两位日本教师——藤田和田岗。在他们的指导下,王国维努力补充留学所需的知识,不时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具备了前往日本留学的条件。同年12月,王国维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程,正式进入东京物理学校学习。

家庭的牺牲与个人的成长

在王国维离开中国,远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求学的那几年,家中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了妻子莫氏的肩上。王国维的父亲年事已高,家中又无其他成年的帮手,莫氏几乎成为家庭的支柱。

每逢农忙季节,莫氏都要在田间忙碌,帮助长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同时还要为家里的生计操心。孩子渐渐长大,她还得负责他们的教养,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偶尔,她会收到王国维从日本寄来的信件,信中详细描述了他的学习进展和对家庭的挂念。每次读信时,她总是用毛笔工整地写下回信,信中除了报平安,还会提到孩子们的近况和家里的琐事。

而在东京的王国维,则完全沉浸在学习和研究中。物理学校的课程紧张,他时常埋头于实验室中,学习西方的物理理论和实验技术。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研读中国古籍,结合中西文化开展深入研究。

随着学业的进步,王国维逐渐在海外获得一定的声誉。他撰写的文章开始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引起了不少同仁的关注。然而,他的成功背后,却是家中莫氏更加艰难的独自支撑。莫氏的身体状况在重重压力下日渐衰弱,长时间的操劳和孤独让她的健康每况愈下。

几年后,王国维学成回国,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和对家人的期待回到了家乡。然而,当他见到莫氏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措手不及。莫氏已经瘦削憔悴,脸色苍白,双手因常年劳作而布满了粗糙的茧。她的身体明显被疾病侵蚀,行动也不再如从前那般利落。多年未见的孩子已经长大,而王国维几乎难以辨认出他们当年的模样。

蝶恋花》背后的辛酸

王国维着她曾经乌黑的发丝如今夹杂着不少白发。他发现,长年操劳和疾病已经把莫氏压垮了。屋子里传来孩子们的声音,他们看到父亲回来,也不免露出几分羞涩和生疏。王国维轻声问了几个问题,得知莫氏这些年一直勉力支撑着家中大小事务。她不仅料理日常生活,还要独自面对田间劳作和孩子教育的琐碎责任。

王国维回到书房,在桌边坐下,取出毛笔和纸。他想用文字来记录此刻的感受。他一边写,一边不时停下思索,笔下流淌出的文字逐渐形成了《蝶恋花》这首词。词中写到“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一句话将他多年漂泊和妻子为家庭所做牺牲的苦楚刻画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写出了夫妻之间久别重逢却无言相对的复杂情感。这首词还表达了时间对生命的无情消磨,“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创作完成后,王国维没有向家人提及这首词的具体内容。他将它悄悄收好,带着些许落寞的神情再次走回到莫氏身边。

1908年初,严寒尚未消退,王国维妻子莫氏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中离世。处理完莫氏的后事后,王家开始面临新的问题。家中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料,日常事务也需有人主持。长辈和亲友纷纷劝说王国维再娶一位贤惠之人,以便料理家庭事务,同时维持家族的稳定。在亲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潘氏。

经过家人商议,王国维与潘氏的婚事迅速敲定。1908年3月,王国维迎娶潘氏为继室。一个月后,王国维决定举家北上返京,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在宣武门内的新帘子胡同租下了一处宅院。

晚年的学术成就与家庭变迁

经历了家庭的重重变故和个人的情感波折后,王国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他在传统文化的广阔领域中找到了一片新的天地。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动荡不安,王国维的研究兴趣逐渐集中在甲骨文上。

最初接触甲骨文时,王国维并没有太多直接的研究经验。他依靠自身深厚的古文献功底,从收集和分析甲骨上的铭文入手。他对每一片甲骨上的文字都仔细辨认,逐字逐句比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试图破解其中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好友罗振玉提供了许多甲骨材料和学术支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所处的清政府解体,他的学术研究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为了摆脱国内的混乱局势,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一起东渡日本。在日本的几年间,他结识了不少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日本学者,与他们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在日本期间,王国维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他通过阅读当地学术机构收藏的中国古代文献,丰富了自己的研究视野。他还访问了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收藏机构,仔细观察展出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并将这些实物与文献记载进行比对,他的研究给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史学等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1]蒋永福,江楠.阅读造就学术大师——王国维个人阅读史述略[J].图书馆,2024(7):1-6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