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宇宙探索的新时代。冲出太阳系,是人类面临的必然且迫切的课题。回到宇宙的大本营,是人类的目标和梦想。这不只是科学家所面临的课题,也不只是头脑聪明之人所面临的课题,而是我们全人类要共同完成的课题。
人类世世代代生活于地球,如同祖祖辈辈居住于深山老林的岩穴,更如井底之蛙,不但局限了脚步,也局限了视野,甚至局限了思维,尤其,“其安可固乎?其享可久乎”?
探索科学,探索宇宙,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跳出“井底之蛙”的狭隘目光,跳出固有的知识理论框架,才能更近更多地窥探到宇宙的真面貌。不是吗?
量子力学给人类了一个最大启示:一切皆有可能。
曾经被众星捧月般尊奉为“真理之言”的「眼见为实」,在量子力学里早已被驳斥得体无完肤;曾经被无数人质疑睥睨为“偏言伪论”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存在的」,在量子力学里正享誉盛名。
“地心说”终究要被淘汰,“日心说”也终究会被搁置一隅。科学在探索中方能不断前进,人类视野在探索中方能不断开阔。
量子宇宙学的兴起,为探索宇宙的研究学者们,指引了一条新航向。
先哲有言:「大小无别」。即人类所定义区分的“大”和“小”,并无实质上的不同。爱因斯坦为寻找「大统一理论」耗尽了后半生,是否早已意识到或感悟到“大”和“小”之间应该有一个连接的桥梁?或许,「大统一理论」真的存在,人类只是还没有真正地发现而已。
“大小本无别”,进一步延伸,可以推测: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其实都一样,并没有根本的区别。限于人类视界的局限性,而给予了局限性的定义。
量子宇宙学里最激动人心的一个理论,便是多重宇宙理论。除了我们这个宇宙,还有无数个与我们平行的其它宇宙存在。这些其它的宇宙,有的物理系数和物理法则,与我们这个宇宙相同,有的不相同。所有的平行宇宙里的一切物质形态都与我们这个宇宙的相同,不同的是其演变发展的过程,而这便取决于不同的宇宙物理系数和物理法则。
如果物理系数和物理法则与我们这个宇宙的完全相同的话,在另一个宇宙里的一切演变发展,便会与我们这个宇宙里的完全一样。否则,只是演变发展的路线不同。比如,此时的“我”在探索宇宙,另一个平行宇宙里的“我”或许正在探索地球。我们形态相同,只是因为宇宙物理系数和物理法则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科技足够发达,发达到可以在不同的平行宇宙间旅行,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到另一个平行宇宙里去寻找他们,是不是很激动?或许,「超时空接触」中,爱罗薇在那个星球上看到的父亲,正是来自平行宇宙里的父亲。
量子宇宙学揭示,除了我们这个宇宙,还有无数个平行宇宙存在,而且,平行宇宙的数目并不固定。那么,是否思考过,这些平行宇宙,是从哪里来的呢?或者说,这些平行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呢?为什么它们的数量是不固定的呢?
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里寻找答案。众所周知,量子力学里有两个著名的实验:薛定谔的猫和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延伸实验——延迟实验。这两个实验,一个是理论的思想实验,一个是实际的实践实验。一个提出理论的证明,一个是基于理论的检验。两个实验,最终都导向一个怪异的结论:观察者的意识,似乎决定了客观事物的存在。进一步说也就是,不是根深蒂固于我们认知的「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有悖逆于我们认知的「意识决定着物质」。尤其“延迟实验”的现象,更让人觉得其不可思议,它似乎在揭示一个怪诞的现象:因果可以倒置,过去可以被改写。
量子实验的结果,改变了人类固有的知识、思维和认知,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量子世界,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打开了另一扇新窗口,指引了一条新航向(可查阅「水木长龙」或「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11月12日发布的《量子研究者:若能量是宇宙万物之构建者,意识便是能量之传令者》文章)。
根据量子力学中的两个著名实验,观察者的意识,对于宇宙的万事万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量子研究者指出,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都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小宇宙,并处于相互独立平行的叠加状态。同极性(物理系数和物理法则相同或接近)的叠加,可以增强或显化处于待激活状态的“隐宇宙”(每个人思想意识可能创造出来的小宇宙),异极性(物理系数和物理法则不相同或相反)的叠加,可以削弱或抵消处于待激活状态的“隐宇宙”。所谓“隐宇宙”,并不是真正的处于隐形状态,而是以量子状态存在,与我们的本宇宙处于相位不同的象限——即平行宇宙或异相宇宙。直到观察者的意识作用导致波函数坍缩——破坏掉象限的“绝缘”——使处于“隐”状态的宇宙(隐宇宙)发生相移,从而与我们的本宇宙发生置换,才能相对我们的视界晋升为“显宇宙”,即我们切实体会到的本宇宙。
结尾给个思考:为什么很多不合科学常理的科幻小说或电影里的故事,会潜移默化中慢慢地真的出现于现实世界?为什么很多曾经被人们认为绝对“不可能”的东西最终却变为了真实存在?“相由心生,境由心造”是否即为量子力学要回答的答案?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