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本该是楼市的"黄金时节",然而偌大的售楼处里空荡荡的,来看房的人寥寥无几,营销人员兀自神伤。
市场成交遇冷,12月的楼市可谓"惨淡收场"。
克而瑞最新数据显示,12月第一周,一二线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大幅下降。
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无一幸免,上海环比跌幅竟达43.9%,北京和广州跌幅均逾19%。
那些曾经人声鼎沸的售楼处,如今门可罗雀,房价一路狂泻。
仿佛是一夜之间,楼市便天翻地覆。
上个月,地产金融频出利好,从房贷利率下调到首付比例降低,无不给市场吃下了"定心丸"。
开发商们纷纷趁势加推,还打出"交三万抵十万"的广告语。
一时间,看房的人络绎不绝,深夜排队、万人摇号、抢房大战……无不上演。
谁曾想,短短一个月后,曾经的火爆场面烟消云散,留下的是一地鸡毛。
究其原因,楼市之所以突然熄火,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场信心的丧失。
虽然此前金融政策频频给市场加油助威,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这点助威犹如杯水车薪。
居民收入下降,对未来预期愈发悲观,购房的信心和热情自然被浇熄。
再加上房地产税试点扩大,房贷利率虽有所下调但仍处高位,种种利空因素交织,令购房者望而却步。
生怕买了房,房价越跌越深,最后套牢。
房价暴跌,已是不争的事实。
克而瑞监测的二线重点城市数据更是触目惊心,重庆新房成交环比跌幅高达64%,武汉和杭州的跌幅均超过50%,跌势之凶猛前所未见。
一二线城市向来是楼市的晴雨表,如此断崖式下跌,反映出当前需求之疲软。
按照这个速度,房价跌回五年前的水平,恐怕指日可待。
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楼市便持续低迷。
开发商资金链告急,一面要还高额贷款,一面还要缴纳土地出让金,处境十分艰难。
此前靠高周转、高杠杆过日子的房企,如今已是强弩之末。
僧多粥少,价格战在所难免。
无奈之下,多个城市的楼盘纷纷打起了价格战,降价、让利、买房送车位,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
但成交量依然止不住下滑的趋势,市场预期持续悲观。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楼市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过去那种靠房价上涨快速致富的神话,已成为过眼云烟。
房地产市场正告别非理性繁荣,回归居住属性。
购房者再难指望坐拥房产而不劳而获,房屋增值空间渐趋有限。
与此同时,市场分化愈演愈烈。
一线核心城市尤其是学区房等稀缺房源,仍有支撑,跌幅料有限。
但那些区位较差、配套不完善的楼盘,恐怕难逃价格下行的命运。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这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地产寒冬,去库存压力之下,房企让利空间打开。
但买房容不得一时头脑发热,理性选择、量力而行至关重要。
居住属性应当是购房的首要考量,而非升值潜力。
纵观当下,地产行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
随着人口红利消退,高杠杆、高周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下,楼市正由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行业洗牌加速。
未来,聚焦刚需、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将是房企突围的关键。
而对于购房者而言,无须盲从,市场涨跌起伏本就难料。
理性看待当前形势,把握自身需求才是正途。
对于刚需购房者,不妨耐心等待时机,择优选购;对于改善型需求,不必急于一时,关键是匹配自身的居住品质需求。
楼市寒冬,固然令人不寒而栗,但危中有机,唯变可图。
对房企而言,危机当前,唯有苦练内功,以品质和服务争市场;对购房者而言,买房不应盲从,理性判断形势,把握自身需求,方能稳健前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楼市亦然。观市场风云变幻,方见大势所趋,唯顺应其道,方能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