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会议,这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安全政策论坛之一,如今即将在德国拉开帷幕。第61届的盛会,注定充满火药味,特别是因为俄罗斯代表团的缺席,使得今年的会议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鲁比奥】
首先,这次会议的一大看点,无疑是美国与中国高层代表的出席阵容,这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美第一次面对面较量。
美国方面,国务卿鲁比奥、副总统万斯、和国防部长海格塞斯悉数亮相。这些特朗普团队的中坚力量,在国际舞台上首次集体出现,自然吸引了不少目光。
而他们将面对的是中国外交“老将”——王毅。尽管这次没有安排中美高层直接对话,但可以想象,台上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都可能成为媒体捕捉的焦点。
【王毅】
俄罗斯的缺席,使得王毅要承担起更为复杂的外交任务。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中国一直被美西方认为在这之间,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国家,将解决冲突的希望寄托于中国身上。而这背后透露出的是,西方国家试图将俄乌冲突的锅扣在中国头上。
而此次,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和副总统万斯,预计将在会议上借助舆论压力,要求中国,对特朗普希望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重大建设性作用”的请求,给出明确答复。
事实上,这种要求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各种外交场合,甚至在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口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然而,面对这些来自西方的压力,中方立场始终如一:我们愿意劝和促谈,但最终决定权在当事双方。
【泽连斯基】
与此同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将亲赴会场,与各国代表展开交流。尽管他可能借机继续施压中国,以寻求美国对乌克兰重建的支持。
但不得不承认,未来的乌克兰重建,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中国的帮助,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重建方面。因此,泽连斯基也需要把握好中方的底线,避免失去一个真心的朋友。
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的这场“挖坑”行动,其实是颇具策略意味的。试图把复杂的国际责任转嫁到中国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地位的一种挑战。
然而,正如中国所回应的那样,中方将继续为推动对话创造条件,保持与各方沟通,却不会贸然承担他人期待的“救世主”角色。一方面,这是一种外交上的智慧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国家利益和全球责任的再度修正。
【王毅】
过去几年,王毅多次利用慕尼黑安全会议这个平台推进中欧互动,对话合作。而此次会议上,欧洲对停火方案的态度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对欧洲自身安全局势的考量,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和平倡导者,将继续在其中发挥桥梁作用,为国家间的理解与沟通搭建平台。
而王毅在此次会议上的表现,将不只是一个外交“老将”的例行公事。他要面对的是美欧顶尖外交官的复杂棋局,是特朗普政府给中国设置的外交障碍,更是亚洲崛起过程中无可回避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