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人在京都能管长安的事,一封书信值三千两,手段的确高明

黑白文字泽渊诗 2022-01-13 16:21:02

王熙凤没有文化不识字,但是王熙凤的一封书信,是红楼梦中最值钱的,价值三千两银子。

曹雪芹一直在刻画王熙凤这个红楼人物,重点突出她的能干,王熙凤作为管家,不仅管钱,还要管贾琏,这个群芳也是红楼一大主线,因为有很多事情需要钱才能解决,不管她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最后还是把问题解决了,算计来算计去,人算不如天算,到头来哭向金陵事更哀。

今天就说说王熙凤是如何用一封信获得三千两银子的。

秦可卿死后,王熙凤料理得像模像样,贾府上下无不赞许,可作者要不断地拔高王熙凤的管理和办事档次,所以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王熙凤来到了馒头庵歇息,馒头庵管事的是个趋炎附势、油嘴滑舌、见钱眼开、无恶不作的老尼姑,早闻王熙凤鬼点子最多,且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真本事,正好自己身边遇到了一个比较费心的事,想着让王熙凤周旋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个尼姑是叫净虚,名副其实,仅有的就是虚伪,当年在长安出家,后到了尼姑庵,出家的时候结识了一个施主,是个有钱的大财主,这个张财主为富不仁,一山看着一山高,自己膝下无子,有一女正值婚嫁年龄,有一天大小姐去求佛,遇见了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花花公子遇上香客,在佛门境地痴情迷恋,看上了金哥,托人求亲,可此女子梅花有主,已经许给了长安守备的公子,这事让张财主很为难,其中原因作者没有写。

但最重要的肯定是那个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给财主的钱多,古代文官比武官吃香,商人喜欢结识文官,因为好处多,守备显然不如长安府太爷,按照当时的常理,子女婚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这个太爷的小舅子咽不下这口气,仗着权势不依不饶,非要娶了这门亲,可太守那里也不服软,说张家一女许两门,于是打起了官司,这是一场官商联合上演的一场爱情大片,是红楼外的婚姻斗争。

尼姑想让贾府出面,给长安节度使说一声,让这个云老爷劝劝守备,毕竟是下属,放弃这门婚事,如此一来,张家也算有面子,因为钱财万贯,肯定会重谢。

王熙凤一听,多大点事,这种小儿科现在贾府不管了,老太太不管,自己也不管,可那个尼姑老奸巨猾,使用激将法说贾府现在不稀罕这点谢礼,最重要的是恐怕没有这点手段了,这话让王熙凤听了很不舒服,王熙凤张口就说,那让拿三千两银子,我替他出这口气,尼姑满口说,钱有的是,好说,好说,就这样,王熙凤接下了这个事。

没有这个金刚钻肯定不揽瓷器活。那么王熙凤是如何做到的呢?用了什么手段。

王熙凤找来了府中掌管文书的幕僚,修书一份,至于内容曹雪芹不便写出,大致就是让守备之子放弃这桩婚事,并且嘱上是贾琏所托,八百里加急,连夜送往长安,节度使收到书信,特事特办,念着贾府的情义,两日就说服守备退亲。

王熙凤收到回信后,方知事情已经办妥,可惜棒打鸳鸯,金哥为情自缢,守备儿子殉情,财主和那个李衙内人财两空,唯独凤姐独吞了这三千两银子。

这是王熙凤第一次瞒着贾府老太太和王夫人,自己擅自作主,当时贾琏去了扬州也不知情,王熙凤大显身手算计了一笔,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描述了贾府当时的威望,王熙凤也是借用了这样的权势捞取一把,同时作者也写出了当地乡绅富豪趋炎附势的不道德行为,也表明了末世官员的腐朽和骄奢,为了一口之气,误伤了两条人命,作者对自有爱情是持有褒奖态度,可在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有时候爱情就是金钱和权势的牺牲品,为世界情为何物,只让人生死相许,这是一种无奈。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