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举人可以当什么官?如果外放各省,起步就是七品知县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13 10:06:36

在接受审讯之际,海瑞陈词道:“吾海瑞,出身举人,本无意于追求功名利禄。然既已受朝廷俸禄,自当恪尽职守,履行臣子之责。”

海瑞的这一表述,极易引发一种错误认知,即会使人觉得“举人”这一身份地位颇为低微。需明确,在清代的官僚体系下,凭借举人身份,想要于京城谋得职位,几无可能;即便获得外放担任知县之职,亦可谓是家族累世积德之幸事。然而,明代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彼时举人的地位实则并不低下。

【明代进士授职情况】

在明朝初期,进士群体堪称凤毛麟角。据洪武四年的规制,科举殿试一甲共三名,获赐“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授任员外郎之职,第二名与第三名则被授予主事之衔;二甲士子赐以“进士出身”,皆委以主事之职;至于三甲,赐予“同进士出身”,均任命为知县。

明初,各项制度处于草创阶段,尚未臻于完备。至洪武十八年,科举授官制度得以明确规范:殿试一甲三名,分别授予翰林院修撰与编修之职。二甲、三甲进士,则依据名次,分发至六部、都察院等衙署,出任主事等职务。与此同时,针对三甲末十名进士,特别设定为“观政进士”,此称谓意即进行实习、试政,其期限被定为半年。

自明代中期以降,进士授官体制渐趋完备并确立定式。具体而言,殿试鼎甲三名,于殿试结束当日便直接授予翰林官职,此举措旨在彰显对其才学的格外优渥。二甲进士,通常获任主事之职,且于二甲取选名次居末者,会充任知州。至于三甲进士,于京内可授评事、博士、中书舍人、行人等职;外放则可担任推官或知县。

从相关史料分析可知,明代进士选官体系中,候补期这一环节近乎阙如。殿试甫一结束,吏部旋即开展大选,进士旋即获得实授官职。在这一选官机制下,即便三甲进士,其最低任职规格亦为知县。不过,据文献所载,三甲进士实际出任知县者并非普遍现象,多数三甲进士实则于京师或南京履职。

从明代官场生态而言,“内重外轻”的理念盛行,深刻影响着进士群体的仕途选择。彼时,进士出身者普遍呈现出一种颇为畸形的现象:相较于担任地方四品知府,他们更倾向于留任京城担任七品官职,此情形在当时极为常见。

由此,形成了一种人员任用格局:于京城任职者,大多具有进士出身背景;而在地方任职者,多以举人、贡生出身为主。

【明代举人授职情况】

依据《明史》卷七《选举二》所记,相较于进士,举人的地位略逊一筹。未能考取进士的举人,在选官任用方面,或被授予小京官之职,或获任府佐、州县正职官员,亦或委以教职之任。

依据《明史》记载,其所述多为明中期之后情形。实则,明初之际,举人之地位颇为尊崇,初次获授官职之起点亦甚高。例如,洪武三年,太祖颁令开启科举选拔人才。此科乡试结束后,各省举人并未参与会试,而是统一汇聚京城听候铨选。

此现象与彼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明朝肇始之际,国家处于百废待兴之态,行政体系亟待完善,各地官员匮乏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绝大多数举人得以获任知府、知州、知县等较为重要的职位。

自明朝中期以降,特别是正统朝之后,举人授官情形出现显著变化。历经数十年治理,国家行政体系内官员数量总体渐趋稳定。彼时,举人群体虽依旧构成外省官员的主体力量,然而在初次获授官职时,其起点却有所下调。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于治理体系中,与百姓关系最为密切者,首推州县正职官员,其次为州县副职官员。在州县正职官员群体里,出身甲科者,约占十分之二,而源自乡科与岁贡者,占据十分之八。

在明朝万历年间,于全国知州、知县群体中,出身甲科(即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仅为20%,其余则全然是举人、贡生出身。不仅如此,在地方中高级官员阶层,举贡出身者亦占据多数。

在明代的选官体系中,举人备受重视,但并非毫无入仕门槛。依据定制,举人若欲步入仕途,必须历经一场严谨的考核。此次考核所评定的成绩,共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上卷、中卷与下卷。获上卷成绩者,将被授予同知(作为知府的辅佐官员,官秩为从四品)或知州之职;成绩为中卷者,会被任用为知县;而取得下卷成绩的举人,则会被委以通判之任。

相较于清代的相关标准,此标准无疑具备显著优越性。举人出身者若期望入仕,仅需向吏部递交申请,便可参与考试,一旦顺利通过,便能获授实职。

据史料记载,经御史详查统计,明代科举开科次数总计达89次,录取进士人数为24878人;而清代开科次数则为114次,进士录取人数为26849人。从整体态势来看,明清两朝在进士以及举人数量方面,呈现出大致相近的状况。在此背景下,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是:究竟是何种因素,致使明代进士与举人在入仕进程中面临相对较低的难度?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因素。其一,明代文官规模在数量上显著超过清代。据非完整统计数据显示,明代文官人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低谷时约达两万余人,峰值时可达五六万人,其平均数量不少于三万人。相较之下,清代文官数量约为一万五千人,仅及明代的二分之一 。

在明代,于进士与举人的数量处于大致均衡状态,然而官职空缺数量却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形下,相较于其他群体,进士与举人在选官过程中,无疑拥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其二,在清代的职官设置体系中,近半数的官缺专为旗人而设。彼时,有限的官缺资源,因旗人所享特权而被大量占据。在此情形下,汉人于仕途晋升方面可获取的空间极为有限。

海瑞于内阁受审之际,称自身“不过是举人出身”。此言论需结合特定情境加以考量。彼时,海瑞身处内阁,面对内阁、六部、都察院等一众高官,在这等场合下,以其举人身份相较诸公,难免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于京城中下层官员群体里,举人出身者亦占相当比例。海瑞便是此群体之一员,其凭借自身才具,绝非庸碌之辈,担任户部主事一职,实乃游刃有余。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