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死后,其家族给了他一个谥号,但为何至今没有得到国民认可?

柳絮随风舞翩跹 2025-02-12 18:16:26

【前言】

1906年11月14日,有个身世坎坷的皇帝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人便是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他的原名是“爱新觉罗·溥仪”,在满语中的意思是“依循祖宗之法的首领”。

然而,爱新觉罗家族的这位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太多的波折与坎坷。身为最后一代的天子,他曾拥有着尊贵的地位和富足的生活,可也遭遇了王朝的灭亡、两次被迫退位,甚至还沦为了日本的傀儡,最终自己的身份更是沦落为普通的囚犯。

身为皇帝,却没一天能够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他的这辈子,完完全全体现出了 20 世纪初中国那种动荡不安且不断变革的历史样貌。

【一、两岁登基,三退三登,天意弄人】

1908年,溥仪那会儿才两岁呢,就被人给推上了龙椅,当上了大清王朝的第十二任皇帝。

溥仪还是个刚学说话的小婴儿时,对于得到皇位这事,根本没啥实际的感觉。他那充满童真的童年岁月,全都在紫禁城里度过,是在众人的万般宠爱中成长起来的。负责照料他生活起居的,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宫女和太监,而会对他行皇帝早晚请安大礼的,就只有那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臣子了。

真正大权在握的人,那得是慈禧太后。溥仪登基的时候才两岁,这时候慈禧太后就开始垂帘听政,把着整个局面。而这个帝国呢,也眼瞅着就要走向灭亡的道路了。

1911 年,辛亥革命轰然爆发。就在同年 12 月 2 日,年仅 6 岁的溥仪宣告退位。至此,清王朝土崩瓦解。然而,尚还年幼的溥仪,并未真切地察觉到这场变革对他产生的影响是何等的重大。

革命党人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彰显其仁厚宽容,决定依旧保留溥仪爱新觉罗的皇族称号,每年给予40000两白银作为生活费用,还准许他居住在紫禁城里的务虚宫。

就这样,溥仪依旧过着富贵奢华的生活,对朝政不再过问,成天在嘉乐游玩消遣。可外边的世界呢,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时候,军阀们打得不可开交,北洋军阀张勋瞅准时机跑到京城,把溥仪又推上了皇位。张勋还自封为“摄政王”呢,可他也就威风了12天,就被段祺瑞给打败了。这么一来,溥仪又得退位,这场瞎折腾的闹剧也就这么收场了。

三次登上皇位又三次退位,在两次退位的时候,溥仪还没到及笄之年,对所发生的种种事情仍旧懵懵懂懂。他仅仅是权力争斗里的一个木偶,别人让他登基,他便能成为皇帝;可要是局势有所变化,那他也只能无奈地退位下台。

1924 年,溥仪无奈地离开了紫禁城,转而居住在颐和园。虽说他在名义上不再是皇帝了,可还是获得了北洋政府的良好待遇,有着一府的仪仗侍卫,依旧过着如同幕府时代那般富贵奢华的生活。

【二、一身御林军,锦衣玉食难填情】

1931 年,九一八事变轰然爆发,日本侵略军借此契机,顺势进占了中国东北。彼时的溥仪二十五岁,正值精力充沛的壮年时期。

他原本是有机会参与抗日行动的,然而长久以来养尊处优的宫廷生活,已然磨灭了他的斗志,他内心对权力的渴求再度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溥仪决定听从日本关东军的花言巧语,奔赴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扶植对象。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妄图获取满洲族人的支持,硬是把年仅26岁的溥仪推上了皇位。就这么着,溥仪轻轻松松地就把民族利益给卖了,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傀儡。

在接下来的好几年里,溥仪在伪皇宫里依旧过着极度奢靡的日子。那伪王朝为了巴结他,对溥仪的所有要求都尽量予以满足。他的仪仗卫队规模比纳粹德国的还大,一度达到了四万人之多。伪皇宫里那叫一个富丽堂皇,游泳馆、电影院啥都有,还专门建了蒸汽浴池和按摩室,国库的钱更是随便他乱花。

然而呢,那些外在的豪华跟尊贵,根本就填不满溥仪心里头的空落落和迷茫。他早就明白,自己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手里的提线木偶,可在这个时候,他没别的路可走。就这样,溥仪就开始喝酒买马,想着借由这种放纵的日子来躲开现实。

“我宁愿不做这个皇帝,我呀,就想能开着一辆大卡车,跟自己的老婆,再带上几个孩子,到处去溜达。”溥仪曾这般向自己的心腹感慨道。

【三、东北傀儡皇帝,伪王朝昙花一现】

1937 年,卢沟桥事变轰然爆发,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就此拉开帷幕。然而,那伪满洲国政府却极力为日军的侵华行径效力,全力给予其后勤方面的支持。

这时候的溥仪都 31 岁了,可他压根没去反省自己当年投靠日本那错误的举动,反倒越发使劲地给日本的侵略行为当帮凶。

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溥仪竟然亲自跑到日本,向天皇弯腰行礼,还接受天皇的许可。这一举动,把中国民众对他的愤恨推到了极致。

“瞧见溥仪昨天冲着天皇大行其礼,我气得一宿都没睡好。”老村长讲道,“咱满洲人把他当神一样看待,可他却反过来背叛咱,我着实没法儿原谅他。”

然而,溥仪这个傀儡皇帝,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日本人牢牢把控着。1944 年 8 月,盟军已然推进至中国境内,那伪政权已是摇摇欲坠。日本人想要更有效地掌控溥仪,就把他囚禁在了军事重地长春。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短短不到 10 天之后,8 月 24 日,苏联红军猛然挺进东北,伪满洲国瞬间土崩瓦解。当满洲国覆灭的讯息传来时,溥仪正待在长春的一座小别墅里。

“大人,坏了坏了,苏军都打到城门口啦!”一名心腹急匆匆地跑进来说道。“您赶紧拿个主意,咱是不是得走了?臣等都等着您发话呢!”

“行了,赶紧走!这儿有我一个人就行了。”溥仪瞅着跪在地上的侍卫,神色已然恢复了平静。

就这么着,伪满洲国那长达 14 年的历史,彻底画上了句号。曾经看似辉煌无比的那个伪王朝,如同昙花一般,眨眼间就消失不见了。

溥仪原本是能够进行忏悔并接受投降后的民族审判的。然而,他却执意继续奔逃。没过多久,在满洲国皇宫中等待着投降的溥仪,就被苏联红军给擒获了。

【四、劳改洗心革面,平民百姓溥仪】

1950年,44岁的溥仪被遣送回到国内,随后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就此开启了长达10年的劳动改造生涯。

一开始,溥仪可不乐意放下那皇帝的派头,非得让管理人员叫他“溥仪陛下”。不过呢,经过共产党员耐心地教导,他慢慢地突破了自己原先的那种状态,变得积极投入到劳动中去了。

“大人,菜您已经洗好了,接下来交给我来切吧。”值班干部表示要帮溥仪一把。

“不用啦,我如今就是个普通囚犯,得自己来完成。”溥仪摆了摆手,“我得接受劳动改造,这对我往后的日子可是相当重要的呢。”

在监狱里,溥仪掌握了种菜、洗衣、做饭等日常家务活儿的技能。他不再享受皇族的特殊待遇,跟普通犯人一样,得参加劳动改造。就这样,他的心态有了极大的改变。

那时候,溥仪的狱友当中有不少是曾经跟着他在东北搞伪满洲国的官员。刚一开始,这些人碰见溥仪还都恭恭敬敬的,依旧照着伪王朝的那套规矩行事。然而溥仪却很平静地对待这事,还跟大伙说用不着这么客气。

“我如今跟你们一样,那也是新中国的公民啦,盼着你们都能尽早改过自新。”溥仪说出的这番话,让不少狱友深受鼓舞。

在监狱里,溥仪写了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在书里呈现了他从盲目到清醒的思想变化过程。这本书出版后,很受大家欢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溥仪。

1959 年,53 岁的溥仪结束刑期获得释放,从此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经过改造的他,变得谦逊且内敛,还特别热心,喜欢帮助别人,跟往昔的自己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对自己年轻时所做的错误决定深感懊悔,并且一直在尽力进行弥补。

【五、骨灰无定所,末代皇帝无名无谥】

晚年的溥仪,在北京植物园以及中国历史博物馆当普通职员,日子过得很简朴。他本是皇族出身,然而生活极为俭省,每天乘坐公共汽车去上班,身着朴素的棉袄,很受群众的欢迎。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病于北京离世,享年仅仅61岁。在临终之时,他回绝了后人要为他拟定谥号的提议。

“我不再是皇帝了,谥号啥的我也不需要,就让我平平淡淡地走了吧。”溥仪在生前留下了这样的话。

然而呢,在台湾,溥仪的后人给他弄了个谥号叫“愍”,意思是“没啥功劳还让人怜悯”,这是为了指责他活着的时候投靠日本、出卖国家的那些行径。可中国大陆的民众并不认这个谥号。

溥仪去世后,依着他的遗愿,其骨灰没有安葬在皇家陵寝之中,而是被放置在了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就这么着,这位诞生在封建帝制时期,又历经了共和革命的末代皇帝,以普通百姓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既没被革命者处以极刑,也没得到正式的谥号。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云淡风轻的背影,还有那段波澜起伏的动荡历史。

【结语】

末代皇帝溥仪,他的人生历程差不多涵盖了中国从封建帝制迈向共和时代的这个过渡与变革时期。

他本是封建专制的一个标志,按说会被新的共和政权加以清算。然而,新政府心怀仁慈,并未对他加以迫害,反倒为他提供了一个改造的契机。正因如此,这位末代皇帝在晚年才能够过上安宁的日子。

溥仪算是历史的一个牺牲品,他根本无法自主掌控自己的命运,那种权势遮天、国家昌盛的时代早就成为了过去式。咱们不应该对他的过错过于严苛地指责,而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一个年轻人在那样的历史大潮中,陷入左右为难困境时的那种焦虑与痛苦。

溥仪在劳改过程中的自我救赎,为我们带来了极为珍贵的启示:一个人的价值,不能仅仅依据他的出身和身份来判定,关键在于他内心的觉悟与新生。衡量一个人的最高准则,应当是同理心与宽容。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