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递出一张请帖,中美交锋的决胜局,将在欧洲打响第一枪?

刘煜瑶聊国际 2025-03-26 14:04:31

中美战略博弈的棋局正悄然向欧洲大陆倾斜。 近期法国、英国等欧洲核心国家密集派出高层官员访华,这场跨大西洋关系的微妙变动,或将重塑国际权力格局的基本盘。 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倒逼盟友“买单”,当北约防务承诺变得飘摇不定,欧洲国家在历史性十字路口的选择,已不仅仅关乎体面,更关乎生存与发展。

大西洋两岸的信任基石正在松动。 特朗普政府重启对欧加征关税,将汽车、农产品等关键领域纳入打击范围,直接触痛欧洲经济的命脉。 更令欧洲不安的是,美国在要求盟友提高防务支出的同时,却与俄罗斯展开“暗度陈仓”式接触,这让长期依赖美国安全保护的欧洲产生强烈危机感。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直言:“北约正在经历脑死亡”,如今这番预言似乎正加速应验。

作为欧盟“双引擎”之一的法国,处境尤为微妙。 其在西非反恐行动中屡遭掣肘,能源供应受制于俄乌冲突余波,而马克龙对俄罗斯的强硬表态又彻底断绝了回旋余地。 当传统盟友美国转身拥抱“美国优先”,当军事保护伞变得充满不确定性,欧洲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定位。

英国新政府的外交转向颇具象征意义。 斯塔默首相上任不足百日,便派出外交、财政、能源三巨头联袂访华,中英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合作路线图浮出水面。 伦敦金融城更是向人民币国际化抛出橄榄枝,释放出超越意识形态的务实信号。

法国外长巴罗的访华行程同样耐人寻味。 带着空客订单谈判、核能技术合作、非洲第三方市场开发等重磅议题,这位曾公开主张“欧洲战略自主”的外长,显然希望在中国找到破解困局的密码。 中法非三方安全对话机制的构想,更暴露出欧洲试图在非洲大陆重建影响力的深层意图。

面对欧洲递出的合作信号,中国展现出“精准外科手术”般的外交智慧。 在电动汽车、光伏产业等技术领域扩大准入,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全球议题上搭建协作平台,这些举措既避开了敏感的价值观争议,又直击欧洲经济复苏的痛点。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对欧合作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 既不幻想用市场换立场,也不寻求瓦解美欧联盟,而是聚焦于德国巴斯夫湛江项目、匈牙利宁德时代工厂等具体项目,用1600亿美元年度双边贸易额说话。 这种“去政治化”的合作模式,恰恰成为突破跨大西洋猜忌的利器。

欧洲的向东看绝非一时权宜之计。 当中国连续两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当德国化工巨头在中国单笔投资超百亿欧元,经济逻辑早已超越地缘叙事。 但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尚未落幕,5G网络安全争议仍在持续,这些都在考验着双方的政治智慧。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转折。 七十年前,马歇尔计划塑造了大西洋同盟; 七十年后,欧洲在能源危机、产业转型的压力下,开始摸索新的生存法则。 这场中美欧三方博弈中,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 而当法国外长接过中国请柬的那一刻,世界已然听见国际秩序重构的齿轮声。

0 阅读:67

刘煜瑶聊国际

简介:国际动态72小时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