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近日发现有部分自媒体抄袭本平台。本平台所发文章、视频全部为原创,非允许不得转发。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
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黄帝陵列为古墓葬第一号,有“天下第一陵”之称。
黄陵县位于延安正南120公里,距离西安160公里。是从关中通往陕北的要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史上自秦设立阳周县起,历代或设县制、州制和郡制。1944年,因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将之前的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
黄陵县所在的子午岭山脉,古称桥山。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自从西汉汉武帝在此祭拜轩辕黄帝以来,历代帝王都在此举行国家公祭。千百年来,黄帝陵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感寄托,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
轩辕庙位于桥山山脚下,最早建于汉代,经过历代扩建,目前总占地约26亩。其布局坐北朝南,沿南北轴线依次排列着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祭祀大殿等建筑。
轩辕庙院内最核心的建筑为"人文初祖"殿。该殿初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目前保存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门额上悬挂着程潜先生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写的"人文初祖"四个大字。庙院西邻为保生宫旧址,目前为文物陈列展示。
轩辕庙内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余通,主要为历代御制祝文、名人题咏和重修碑记。大殿前的碑亭内陈列着几位近现代重要人物的诗文、题字和祭文。包括孙中山先生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向轩辕黄帝致祭的祭词。
毛泽东主席1937年为国共两党公祭黄帝陵写就的四言诗《祭黄帝陵》。
国民党蒋中正于1942年冬题写的“黄帝陵”碑刻。
邓小平于1988年的“炎黄子孙”题词。
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也立于庙内,给这座千年古庙增添了时代气息。
大殿北侧为2004年新建的祭祀大殿。整个建筑为带天井顶式仿汉石型建筑,由高4米、直径1.2米的36根圆形花岗石柱围合成方形空间,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反映出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黄帝石像伫立在大殿的中央。
轩辕庙院内有古柏16棵,其中有两棵树龄在5000年以上。黄帝手植柏是黄帝陵古柏群中最古老的一株侧柏,相传为轩辕黄帝所栽,被后人称作黄帝手植柏。这株古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树冠面积190余平方米,是特级保护古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黄帝陵位于桥山之巅。空中俯瞰,整个陵园被郁郁葱葱的森林所覆盖。据统计,桥山古柏面积为81.9公顷,共有柏数八万三千余株,其中树龄超过一千年的古柏有三万多株,是全国最大的古柏群。
神道和陵道是通往陵园的步行道。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成,共277个石阶。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翠柏参天,柏香幽幽,令人心旷神怡。
黄帝陵园位于古柏掩映的桥山之巅。有一进一出两个大门,门两侧为仿制的汉代石阙。东门为陵园入口,称棂星门。黄帝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为扁球状土冢,直径为16米,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前立有一块碑石,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乘龙升天之处。
陵前有祭亭一座,为明清歇山顶建筑。亭内正中有一石碑,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是郭沫若于1958年受毛主席委托题写。
黄帝陵陵园前有一座巨大的土丘,为汉武仙台。据史书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率领18万大军祭祀轩辕黄帝,为了能使自己如同黄帝一样乘龙升天,命令士兵连夜筑起了这座祈仙台,后人因此又称此台为“汉武祈仙台”。
龙驭阁,位于陵园最北端,是耸立桥山之巅的标志性建筑。阁共五层,高20米,登上此阁,可以眺望桥山胜景和黄陵县城全景。
黄帝陵先后被列入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
欢迎华夏儿女前来拜谒黄帝陵,感受华夏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