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回老家时看见邻居家正在推倒老房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
我家同样有一栋这样的二层楼房,在我父亲去世前,我们子弟筹措了三十多万,仅仅将老屋加固装修一新!
一些记忆扑面而来,也感慨万千!
在那遥远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空似乎比现在更加蔚蓝,云朵悠悠,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梦想与希望。那是一个物质并不充裕,但精神异常饱满的时代,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勤劳与坚韧的气息。中国的大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悄然发生,亿万农民的心被一纸文件点燃,他们分到了梦寐以求的田土,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时,家家户户已开始了忙碌的一天。男人们肩扛锄头,步伐坚定地走向田间,他们的背影在晨光中拉长,显得格外有力。女人们则留在家里,或洗衣做饭,或养猪养鸡,打理着家中的一切琐碎,却也乐此不疲。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笑声,那是那个时代最纯真的乐章。
然而,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有一个梦想,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每一个家庭前行的方向——那就是建一栋属于自己的红砖两层小楼房。这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身份的象征,是辛勤耕耘后收获的果实,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们围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吸着旱烟,谈论的总是那座梦中的房子。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家的渴望,也是对自我的肯定。在他们心中,能够亲手盖起一栋房子,就是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质朴的语言,却字字铿锵,句句深情。

春天,他们忙着播种希望;夏天,顶着烈日除草施肥;秋天,收获的金黄铺满了田野,也温暖了心房;冬天,则是筹备建材、规划设计的最佳时节。每一块红砖,每一根木头,都凝聚着家人的汗水与期盼。男人们更是化身能工巧匠,自学成才,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只为那心中的红砖梦。
岁月如梭,转眼间,一座座红砖小楼在乡村的田野间拔地而起,它们不仅是家的港湾,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见证。每当风雨来袭,那些看似普通的红砖房却稳如磐石,庇护着一家人的安宁。村民们站在自家的小楼前,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容,那是对过往艰辛最好的回报。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那个六十年代,那些红砖小楼或许已略显斑驳,但它们背后的故事,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却永远熠熠生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不屈的意志,书写了一部部关于奋斗与梦想的壮丽史诗。
让我们铭记那个时代,不仅仅因为它的贫穷与艰辛,更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们依然能够怀揣希望,勇往直前,用汗水和智慧,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卷。红砖小楼,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记忆,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