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嚣张要买下全美国,日本经济奇迹崛起,又走向失落的三十年?

知世不知 2024-07-31 18:09:46

今年,日本股市刷新了“失落的三十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2月份曾超过泡沫经济时期的日经平均股价,7月份初更是创下了历史最高收盘价42224日元。

大家通常会把股市和经济挂钩,认为股市表现越好,那么经济就一定会强劲,但日本却刚好相反。近些年日本股市指数不断上涨,但国家GPD却停滞不前,23年被拥有8300万人口的德国超越,位居第四。谈到日本经济,总是绕不开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期。

失落的三十年

1978年,日本街头有许多人拿着1万日元的大钞票拦出租车。而且,他们要去的不是什么十几公里远的地方,仅仅只是从这边的舞厅到那个街角的拉面馆,不到一公里的距离,他们也不愿意走了。到达目的地后,他们会直接把万元大钞甩给司机。

日本经历了战后的经济高度成长,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几乎日本的汽车、半导体工业,甚至是人均GDP,都正式超越了美国。「Made in Japan」的商品称霸全世界,是高品质的代名词。这使得日本经济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钱多到没有地方花的日本人开始在全世界买楼,在美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挥舞钞票拦出租车

不管是农场、银行、饭店还是摩天大楼、商业中心,日本人都会高价买下,日本人甚至嚣张的喊出:“买下全美国,让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雄心壮志。

众所皆知,不久日本经济崩盘,曾经疯狂到忘了自己是谁的日本,泡沫经济被戳破了,从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从巅峰进入失落的30年呢?

二战后经济恢复,日本的“经济奇迹”

二战后的朝鲜战争期间,美军给日本的订单就高达每年几十亿美元,而1950年日本的总GDP也才109亿美元。

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又在美国的帮助下陆续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得以参与全球的贸易,将日本的产品卖往全世界,赚进了大笔的外汇。比起欧美的发达国家,日本有便宜的劳动力,政府也给予出口补贴,加上二战结束后,日本与美国达成固定汇率协议,1美元可以兑换360日元,让日本原本就物美价廉的产品,更具竞争力。

日本人均GDP,来源世界银行

比如日本战后的这段时期,生产的黑白电视、洗衣机与电冰箱被称为三神器。与日本“经济奇迹”时期生产的彩色电视、空调与汽车的新三神器。

正是这个时期,日本经济景气与强大工业的象征:丰田、索尼、夏普、松下等,都在这段时间以高品质的创新能力抢占全球市场。

上世纪70年代索尼生产的第一台随身听 TPS-L2

1956年到1973年间,是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期,平均达10%以上,同时期的美国、西德、英国与法国差不多只有2~5%。1968年日本正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日本的“经济奇迹”。

日本商品畅销美国,引起美国各界不满

1973年,高度仰赖石油的日本,经济遭受石油危机的严重打击。日本政府顺水推舟调整了原本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改发展耗能低、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业,如半导体、电脑、汽车等。因为转型成功,所以在1978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日本影响较小,但美国老大哥就没那么幸运了。

越战美军

除了石油危机,还因为越战、国内福利支出等,导致大幅的财政赤字,出现了停滞性通货膨胀,经济受到不小的影响。同时日本因为转型成功,继续在美国倾销日本商品,赚了不少钱。像是在石油高涨时,日本的省油小轿车在美国相当受到欢迎,造成美国陷入了巨额的贸易逆差,美国国内生产商叫苦连天,惹得美国大哥非常不爽。

1980年代,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大,过去美国为了围堵苏联,吃点小亏没有关系。但苏联因为阿富汗战争,国力大幅下降,无法再直接威胁美国。此外,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为了恢复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日本自然成为了美国下手的目标。

日本商品能够畅销美国除了物美价廉,最重要的就是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太高,让美国货没有竞争力。

美元兑日元汇率

举个例子,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专门生产挖土机、工程卡车,但在1980~1983年的三年里,他们的零售腰斩被迫裁员。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来自日本的「小松制作所」,但卡特彼勒的老板从不认为他们的挖土机会输给小松,甚至是更优秀,因为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太高了,美元太坚挺了,让自家的产品没有价格优势。

他们集体游说政府,要政府出台政策逼迫日元升值。只要日元升值了,他们的竞争力就会倍增。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我的拖拉机假设是1万美元,换算成日元就是240万日元;如果日元升值20%,那1万美元再换算成日元,就只有不到200万日元,一下子就便宜下来了,肯定能挤走日本的拖拉机公司。

美国“强迫”英法德日签署广场协议

其实要让美元贬值也很简单,最暴力的方法就是印钞票,但印钞票会造成通货膨胀,因此美国选择了另一种方法。

“让别的国家吐出美元”,因为国际贸易的需求,各国都会保留一定数目的外国货币,这称为「外汇存底」。只要世界几个主要的经济体把手里的美元卖出去,美元自然会贬值。

所以在1985年,美国招来了几位盟友,分别是日本、英国、法国与德国,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会议,最后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洋洋洒洒列了很多事项。但最重要的是,你们赶快把手上的美元吐出来,好让大哥的钱贬值。

广场协议

不过美元贬值,自己国家的货币就会升值,对本国出口不利。但谁敢阻扰美国做生意,保证吃不完兜着走;而且虽然升值不利出口,但有利进口,也不能说都没好处,因此大家都同意了。

《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币在三年内升了一倍,让以出口为主的日本,一度陷入了经济萧条。日本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算的:我用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国民消费,另一方面大搞公共建设以活络经济扩大内需,就可以保持经济成长。但没有想到日本政府却用力过猛,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让过去长期处于封闭经济的日本陷入了歇斯底里的投资狂热。

1989年三菱花2000亿日圆购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14栋摩天楼

央行降息降得太低,大家都跑去借钱,而银行手里又恰好有很多刚印出来的钱,忽然间大家都变成了“有钱人”。另外因为降息,让企业们不想跟银行借钱,而银行因为业绩,放宽了借钱的难度,导致一堆不三不四的企业都可以借到钱,为后来的金融风暴,埋下了一个伏笔。

消费狂潮,东京土地总价可以买下美国

市场上的钱越多,代表钱越不值钱,有了钱当然要赶快花掉,要不然钱只会越来越薄。因此那时期的日本人花钱不手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打出租的那一幕。

但这些借出来的钱,最终都涌入了股市与房市,把日本股市和房价炒翻天。甚至连隔壁啥都不懂的大婶,都能炒股赚到了不少钱。

1985-1995年日经平均指数

能赚快钱,那谁还要搞实业啊,1986年日本股市从13000点开始起涨,到了1989年底,竟然涨到了快4万点,四年间暴涨三倍。股民们甚至乐观地说:明年上看5万点,继续朝10万点迈进。房市又比股市更为疯狂,在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土地总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从1983年到1991年,东京的地价短短九年,暴涨七倍之多。

炒日本的楼还不够,仗着日币大幅贬值,日本人变得超级有钱,于是大量的日本人出国旅游,疯狂购物夏威夷几乎成了日本人的后花园;许多日本人的企业家财团,则买下纽约许多著名的大楼或是银行。

1982年底到1991年9月,日本人持续了58个月的好景气,称为“平成景气”。

日本电信电报公司NTT上市

这段期间,计程车可是供不应求,反正公司会补助交通津贴。所以才会看到一群上班族,拿着万元大钞,在街头揽车的奇景。

因为好景气,各行各业严重缺工,为了留下人才,公司想出了各种方法:送礼券、送钱、送车、招待旅游,甚至是上酒店等,就只是想请你来面试而已。

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经济泡沫被戳破

1989年日本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但这些经济成长是由股市、房市撑起来的,而不是实业支撑,就像泡沫堆叠起来的幻影,泡沫随时有可能会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指数达到空前的高点。但之后开始下跌,加上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导致了「第三次石油危机」。

石油价格上涨,让原本因为日币贬值而苦不堪言的日本制造业更加的雪上加霜,因此急需跟银行借钱,但这时的银行早就没钱了,开始有企业倒闭;另一方面主动戳破泡沫的竟然是日本央行。

上世纪东京酒吧的纸醉金迷

1989年日本央行为了遏止过热的经济与投机炒房,决定采货币紧缩政策,调高银行利率,也就是“升息”。要把钱从市场上收回来。且为了打房,除了升息和征收土地增值税来压抑投机客外,还让投资者不能再无限借贷,只能借到年收入一定比例的钱。

这导致炒房超过了投资者,因为资金断链,无法如期交货,导致1991年的房价崩盘。日本房价在三个月内下跌幅度达65%,房价一跌,代表日本的泡沫经济正式破裂。

当时东京的地价总和已等于全美国的地价总和

1992年3月,日经指数跌破了2万点,大量的账面资产在短短的一到两年内化为乌有。

投资者血本无归且过去银行乱放款导致一堆贷帐收不回来,银行纷纷倒闭,银行只要一倒,更多的企业因为资金断链不得不宣告破产。

山一证券发布会

1997年当时日本四大证券之一的“山一证券”也轰乱倒下,在日本人心中四大证券犹如“航空母舰”般是不可能沉没,这让日本国民陷入了恐慌,以前日本的企业极少裁员,但因为不景气,许多上班族因此失业。

这时也出现了奇怪的景象,许多失业的上班族因为怕丢脸不敢跟家人说,依然每天穿着西装笔挺的去上班,实际上就坐在“山手线”上两眼放空,绕着一圈又一圈。天气晴朗时,就到公园的长椅上发呆,等时间到了再回家。

读完文章,如果有所收获,请关注我。

1 阅读:36

知世不知

简介:国际大小事,带你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