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陈小鲁,您或许陌生,但其父陈毅元帅您定耳熟能详。
陈小鲁为陈毅元帅幼子,晚年常伴其父左右,目睹元帅临终。此后,陈小鲁萌生推广尊严死及生前遗嘱之念。
【陈小鲁,陈毅元帅的小儿子】
1946年,陈毅元帅在山东鲁西南时,其三子陈小鲁出生。陈毅以此为灵感,取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为子命名陈小鲁。
陈小鲁出生后少见父亲,因陈毅元帅在前线指挥战斗,他由母亲抚养。解放胜利后,父子团聚。作为陈毅小儿子,家人对陈小鲁疼爱有加。
陈毅对儿子要求严格,亲自考查功课并限制零用钱。他视管理孩子如管理部队,强调纪律。陈小鲁回忆,他们兄弟常穿哥哥和亲属孩子的旧衣,少有新衣。
在北京求学时,陈小鲁外貌平凡,穿着朴素,常乘公交往返,与北京普通家庭孩子无异,无人知晓他是陈毅的小儿子。
陈小鲁在校成绩优异,因政策限制无缘高考,遂赴沈阳军区农场劳动。虽感落差,得周总理鼓励后安心努力,终获沈阳军区参军机会。
参军后,陈小鲁踊跃参与活动,抗洪抢险中表现卓越,获评“五好战士”,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军旅,他仅用16元,食宿在部队,节俭习惯深受陈毅影响。
【父亲陈毅病逝,陈小鲁打击很大】
陈小鲁幼时与父母相伴长久,但1968年参军后,每年仅回家一次。1970年陈毅患直肠癌,陈小鲁惊闻欲归,因特殊时期未获准。
陈毅欲见小儿子,知沈阳军区司令乃老部下陈锡联上将。整风会上,陈毅对陈锡联言小儿子在其麾下。陈锡联秒懂,承诺不久让小儿归家探望。
陈小鲁获准回京探父,至中南海,陈毅见儿高大魁梧,甚悦,戏言:“指导员同志归来矣。”陈小鲁顿悟,已升连级,忙指军装:“此有二兜。”
回家后方知陈毅病重,已历一次手术,魁梧身躯消瘦不堪。陈小鲁痛心不已,只能在旁陪伴安慰。
1972年,陈毅病情恶化,常昏迷。见陈小鲁则激动睁眼,紧握其手欲语还休。陈毅身插管子,呼吸艰难,陈小鲁泪下,频点头,紧握父手,给予最后安慰。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逝于病魔。其子陈小鲁深受打击,后其母与岳父岳母亦因过度治疗之痛离世。陈小鲁遂开始思考并倡导社会实行尊严死。
【陈小鲁最早在大陆倡导尊严死】
尊严死源于国外,指医生获患者书面同意后,用药物加速其自然死亡过程以减轻痛苦。又称安乐死,在西方较普遍,但在中国尚未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
生前遗嘱指患者清醒时决定自己死亡方式,以保尊严、减痛苦、重质量。但这违背了中国孝道,认为全力抢救父母才算孝顺,却常给患者带来更多临终痛苦。
2013年,陈小鲁与友人共创北京生前遗嘱推广会,并在大陆推广,他劝晚辈避免临终痛苦。此举迅速引发国内热议,众多名人纷纷表示支持。
著名作家琼瑶通过网络告知儿子儿媳,希望在生命终末期不进行大手术、不进ICU、不插管,以保留尊严离世。
陈小鲁在推广尊严死期间,2018年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去世。其妻粟惠宁回忆,陈小鲁平时注重保养,饮食运动规律,他人皆认为其不可能心脏猝死。
陈小鲁去世当晚,一切如常,夜间去厕所时不慎摔倒。待救护车赶至医院,陈小鲁已离世。
我国尚无尊严死制度,但陈小鲁促进了该举措在国内的认知与传播。未来,尊严死有望获得制度保障,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