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上将当选新中国副主席,很多人不服,周恩来:听他就不用长征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21 15:19:58

1949年,新中国搞了个首次政治协商大会,会上选了领导班子。毛主席当上了大当家,副主席里有朱德、刘少奇他们。你看这六个副主席,一半是党里的头头,另一半呢,就是那些有声望的民主人士。

事情本该已经尘埃落定,但评选结束后,有人突然跳出来说不对劲。他们说,选出的三个副主席里,有一个人以前还是国民党的上将呢。

周总理在了解到大家反对的原因后,就跟那些有不同看法的代表们说明白:“要是当时大家能听他的主意,说不定咱们就不用走长征那条艰难的路了。”

国民党里的上将为啥能当上新中国的副主席呢?周总理说的那句“不用长征”又到底是啥意思?咱们得明白,这位国民党上将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啥能得到如此高的职位。这背后肯定有不少故事和原因。而周总理提到的“不必长征”,其实是在说,这位上将并没有像其他革命前辈那样,经历过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贡献。可能他有着独特的才能和影响力,在国共合作或者抗日战争时期,为两党合作或者民族抗战出了不少力。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他得以担任副主席这样的重要职务。而周总理的“不必长征”一说,也只是在客观描述他的经历,并没有贬低他的意思。总的来说,这位国民党上将能在新中国担任副主席,肯定有他的道理和贡献。而周总理的话,也只是在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曾是革命青年】

李济深的家庭背景挺有意思的。他的老祖宗在明朝万历那会儿就到广西当官了,可以说是个官家子弟。但到了他爷爷那会儿,家里情况就不太好了,慢慢没落,最后还变成了穷苦农民。

我爸李均尚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考中了秀才,后来又成了廪生,但他压根儿就不想去做官。他就喜欢待在家乡,给孩子们教书讲课。

李济深自小便在老爸的教导下,对中国老一套的道德观念有了些底子。但他的读书经历可没那么顺畅。六岁那年,老爸突然生了大病走了,家里头就没了赚钱的门路。

在过去那个年代,女的出门挣钱养家,会被认为是不太好的事儿,可李济深的妈妈却不在乎这些。她一边打些零工来维持家用,一边还催着李济深,让他在放羊、砍柴的空档里多学习。

苦,这是生活常态,但李济深小时候那段特别的经历,让他不仅心里装满了对家和国的深情,还特别能理解体谅劳动人民。

李济深心里怀揣着火热的梦想,所以在中学时就一心想去能免费上的军校学习。他成功从广州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就直接踏上了从军的路。

他是个读书人,但在军队里头表现特别出色。没多久就当上了排长,后来还考上了广东陆军讲武堂和保定军官学校继续深造。更厉害的是,学完之后他还留在学校当起了教官。

我室友里头有个叫何贯中的,他是同盟会大佬何子渊的弟弟。李济深老爱听他聊革命啊、新想法啥的。虽说咱俩那会儿还在清政府手底下当兵,但心里头早就偏向革命了,没多久,还真就让我们逮着机会去投身革命了。

武昌起义那天晚上,清军急着派兵往南走,想去平定武昌那边的革命。可他们走到保定铁桥时,却只能停下脚步。为啥呢?因为桥上的铁轨早就没了,被人给拆掉了。而这个主谋,就是李济深,他一手策划了这事儿,让清军支援行动泡了汤。

1911年快结束的时候,李济深正式参军,加入了北伐的队伍。他的军事才能很快就被大家看到了,从一个小小的连队参谋,一路升到了北伐军22师的参谋长。

他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还担任过代理委员会委员长和副校长,给北伐军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就因为这事儿,他在后来的民国政府里声望很高。

由于这个地方位置特别,人气又很旺,蒋介石自然而然地就对它心存戒备。

1929年那会儿,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对李济深下了手。说他跟李宗仁串通起来反对党,就这样,李济深被软禁在南京汤山,连国民党的身份也被一脚踢开,直接给除名了。

软禁的日子里,李济深脑子转个不停,他好好琢磨了下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境地。想当年,他一心想着革命,为国家出力,就这么参了军,一头扎进了革命的浪潮。可如今呢,却因为在政治里斗来斗去,被关了起来。这跟他一开始的打算,简直是南辕北辙啊。

转眼间两年就过去了,“九一八事变”突然发生,日本军队给中原地区造成了沉重的军事威胁。蒋介石没办法,只好再次请李济深出山。

老蒋为了装出一副宽容大量的样子,就假装仁慈地把李济深的党籍给恢复了,并且还提拔他做了政治会议的委员、军事常务委员,还让他当上了办公厅的主任。

不过,老蒋玩的那些政治把戏,压根儿没藏住他的权力欲望。李济深也早就识破了蒋介石的伪装,从那时起,他就悄悄联络起国民政府里的同事,打算组建个“对蒋联盟”。但话说回来,他们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对抗日本。

【坚定的反日派】

李济深跟蒋介石唱反调,主要是因为他不同意蒋介石说的那句“要想对外,先得搞定家里”。

他说,东北沦陷的根子就在蒋介石那儿。蒋介石当然对他的说法很不爽,但那时候全国上下都在批评蒋介石,老蒋也是“债多了不愁”,所以一时间对李济深这个党政军的重要人物,也没敢轻举妄动。

其实,老蒋一直没闲着,他悄悄派蓝衣社的特工去盯着李济深,更过分的是,还把李济深派去的人给害了。这事儿让李济深对蒋介石火冒三丈,他干脆直接站出来大骂蒋介石卑鄙无耻,还说要跟他绝交。一气之下,李济深辞掉了所有工作,直接跑到香港去了。

蒋介石一直觉得自己是国家的头头儿,他绝不会对李济深的公开反对坐视不管。这次,他干脆利落地给了李济深第二次“开除党籍,永不录用”的处分。

为了对抗,李济深得到了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这些军队领导的帮忙,带着19路军一起动手,搞了个大动作,建起了“中华共和国”。

但是,李济深建立起来的新政府,日子并不好过。他们一边得跟日军拼死拼活地打仗,另一边还得防着国民政府的打压。19路军那点人马,根本不够用,硬撑了一年,最后还是不得不散伙了。

“西安事变”一闹起来,李济深立马就给全国发了电报,说他站队“不打内战,一块儿抗日”。他还特地派人给蒋介石带话:要是抗日,咱们就继续一块儿干;要是不抗日,那就别怪咱们对着干了。

在众多方面的催促下,蒋介石没办法,只好公开说要全力抗日。李济深呢,也回到了国民政府,并且接了蒋介石给的一级上将军衔,还有军事参议院院长的位子。同时,他把自己参与弄的那个“抗日反蒋同盟”给解散了。

但是,李济深重新加入国民政府后,他没再像以前那样完全听命于政府。他转而保护国内各界和各党派人士的安全,并且积极对外组织抗日力量。他不仅多次从特务魔爪中救出民主爱国人士,还在广西桂林被日军占领后,回到老家广西,拉起队伍,跟日军打起了让他们头疼的游击战。

在抗日战争那会儿,李济深虽然没亲自上前线打仗,但他在后方可是给了抗日大业不少实打实的帮忙。他还救了好多民主人士,因此被蒋介石给盯上了,心里头对他很不爽。

日本还没投降那会儿,蒋介石就琢磨着要收拾共产党的军队。李济深对此很不乐意,他跑到庐山上,连着两次跟蒋介石当面吵了起来。他不仅毫不客气地说蒋介石在政治上太儿戏,还直接点明,老蒋要是挑起内战,那就是对不起整个民族。

蒋介石心里清楚李济深在国民党里的分量,但考虑到李宗仁他们给自己的政治压力,他还是想拉拢李济深来给自己撑场面。可是,当他第三次邀请李济深到庐山会谈时,李济深却并不打算给他这个面子,直接拒绝了。

没给蒋介石留面子,李济深私下跟宋庆龄这些国民党老一辈的人商量,打算再次搬到香港去,而且他还又一次站出来,公开说“反对蒋介石”。

1947年的时候,李济深又一次遭遇了重罚,这是他第三次被踢出了党组织,而且这次说是永不录用。

那三次“永久除名”的事儿,在当时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李济深也借着这个机会,公开表明了自己反对打仗、要成立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立场。这话一出,立马赢得了好多爱国者的点头支持。

一年后,李济深他们决定给“民促会”换个新名字,叫“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他们选了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来做名誉头头,就是宋庆龄女士啦。他们还公开说,赞成共产党要搞的新政协、新民主联盟这些事儿,也支持那个“五一口号”。不仅如此,李济深还用自己的声望,去说服了国民政府里的一些大官。

到现在这个时候,原本跟蒋介石同一个阵营、一条战线上的李济深,已经彻底告别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还有他那“国民党”,转身站到了新中国这边。

【如果当初听他的建议】

李济深在抗日斗争和反蒋联合的大事上,那可是出了大力的。但话说回来,1927年的时候,蒋介石搞了个“四一二政变”,李济深呢,也在广州跟着来了个“四一五政变”。这一来,可不得了,萧楚女那些共产党的头头,还有其他2100多人,都因此丢了性命。

李济深革命路上有过那么一段不光彩的事儿,这事成了他后来当上新中国政府副主席时,一些人反对他的一个重要理由。

那时候,周总理知道这些代表心里有想法,就给他们说明白,李济深虽然犯过错,但他的贡献更大。要是当初我们党的领导能早点听他的意见,说不定就不用走那两万五千里的苦路了,长征也就免了。

1932年的时候,19路军接到命令要去打江西的红军。但那时候,李济深还有19路军的蒋光锐、蔡廷锴他们,心里头已经不太瞧得上蒋介石的那一套管理方法和反共的想法了。他们表面上还是听蒋介石的,但实际上,跟红军打了几次小仗后,两边就默契地停火了,就这么对峙着。

从1933年9月起,红军和19路军的代表开始频繁接触,后来按照李济深的指示,他们联手搞了个反蒋联盟。因此,等到要建中华共和国政府时,他们不仅扔掉了国民政府的年号,还换了面新旗子,上面主要是红色和五角星。

但是吧,虽然红军和李济深带领的19路军已经商量好对策,但他们还是得小心国民党其他军队的围攻。这时候,李济深就想到了他的老朋友毛主席,他给毛主席出了个主意:红军可以借道19路军的地盘,这样一来,既能不跟国民党围攻的军队硬打,又能悄悄地跑到他们的后方去。

毛主席和李济深算是老朋友,这得从1924年说起,那年国民党在广州开了“一大”。那时候,国民党还在跟着孙中山的“联俄联共”路子走。毛主席呢,是作为湖南的代表上去讲了话,而蒋介石那时候,还只是个坐在下面的旁听者。

会议间隙,毛主席抽空去探望了谭延闿。就是在谭延闿家里,李济深头一回见到了毛主席。刚开始,他俩只是边喝茶边聊聊茶道,可没多久,话题就转到了革命的发展上。两人越说越投机,都觉得好像早就该认识对方了。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们分属不同的党派,那次见面后,就没啥机会再深聊了。

李济深提出了个建议,毛主席和彭德怀老总都点头答应了。但博古他们呢,只是说“会好好琢磨琢磨”。

那时候,中央和中央军委基本上啥事儿都得跟共产国际说一声。可共产国际那时候的看法是,19路军和蒋介石之间的那点事儿,就是帝国主义自己在闹别扭。所以,红军得躲着他们点儿,别跟他们掺和,还得多个心眼儿防着他们。要是有机会,还得想办法从他们内部搞分裂,好让自己变得更强。

博古和李德在收到共产国际的命令后,就没再继续跟19路军联手。这一决定,害得中央红军不得不开始长征,同时也让19路军没了帮手,最后只能解散那个反蒋的“中华共和国”联盟。

要是当初中央军委听了李济深的点子,说不定福建、江西就能联手起来。这样一来,中国革命的局面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

这其实就是说,周总理曾提到过,“可能根本就不需要长征”。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李济深带动了一批民主人士,他们紧跟国家的脚步。他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对台主张:一个是努力争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另一个是对台湾那边的国民政府人员,采取宽容处理,过去的事儿就不再追究了。这些主张在推动解决台湾问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看,李济深确实有过走弯路的时候,但在推动国家统一这件事上,他可是出了不少力。说他是副主席,那真的是当之无愧。

1 阅读: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