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十二)田承嗣拥兵自重抢占州郡,为何李豫对其姑息纵容

惊心鸟 2024-11-26 01:41:41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社会的顽疾,也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最初起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失去控制,并在唐代宗李豫的姑息纵容下逐渐成为国家的毒瘤。在评判李豫的政绩时,后人送免不了对他姑息纵容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事情表示诟病。他们认为唐朝后来因藩镇割据而灭亡,便是从此时开始的。也有很多人对李豫纵容田承嗣拥兵自重,出兵抢占别的节度使的地盘,引发河北山东各地内战,感到非常的不解。本章节便就这个问题展开剖析,看看李豫纵容田承嗣引发藩镇乱战的原因何在?

田承嗣是在安史之乱中崛起的将领,是安禄山叛军的两大先锋将领之一,与他齐名的是后来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这两位都是安史之乱叛军中的佼佼者,在叛乱期间统率重兵,席卷了河北中原的主要城市,甚至一度占领东都洛阳。因此田承嗣受到叛军首领的器重,不论是最早的安禄山,还是后来的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他们将田承嗣视为心腹。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安史之乱走到了末期,唐军面对叛军节节胜利,叛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这种情况,叛军主要将领们都各自打算,而田承嗣便秘密谋划向唐军投降。

当时叛军的首领是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他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大军节节败退。田承嗣以催促幽州叛军李怀仙所部增援莫州名义,欺骗史朝义离开本部前往幽州范阳。等史朝义离开大军后,大军被田承嗣接管,很快他便带领大军向唐军大将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瑒,并将史朝义的家眷送入仆固瑒营中。此后李怀仙向唐军监军骆奉先投降,史朝义走投无路,在幽州城外自尽。李怀仙将史朝义的头颅送给骆奉先,使其献给唐朝朝廷,于是安史之乱正式被平定。大乱平定后,如何处置田承嗣、李怀仙等投降的叛军旧将变成了重要的问题。

按照史书的记载,当时田承嗣贿赂了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瑒,然后和其他安史旧将一同到仆固怀恩大营请罪,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权位。事后仆固怀恩向唐代宗李豫建议,将安史旧将安置在河北各地,让他们成为了藩镇。这便有了唐朝中期大名鼎鼎的河北三镇,和薛嵩掌控相卫四州的昭义军节度使。前文讲过,仆固怀恩这么做的目的是拥兵自重,希望与安史旧将们达成互保联盟,避免被李豫削去兵权。后来仆固怀恩反叛,并诱发了吐蕃等外族联军攻打唐朝的战争,使得朝廷不敢对安史旧将形成的藩镇轻举妄动。

田承嗣作为魏博节度使,是河北三镇之一,当时掌控的军力和权势都很大。他表面上接受朝廷命令,暗中图谋巩固自身,辖内收取重税、整修武备、统计户口,强拉兵丁,几年之内部众便多达十万。田承嗣挑选魁梧有力的战士一万名,充作卫兵,称为牙兵。而且他在境内自任官吏,自取赋税,名义上虽为朝廷藩镇,却从未履行过臣子的义务。他的这样的行为受到了朝廷大臣的非议,但是却被唐代宗李豫所姑息,赏赐了大量财货进行安抚。尤其是田承嗣为安禄山和史思明父子修建了四圣祠后,李豫对其的纵容更是没了边际。

为了让田承嗣拆掉四圣祠,朝廷答应了给田承嗣“宰相”虚衔的条件,并且李豫还将女儿永乐公主下嫁其子田华,以笼络其心。实际上李豫在位期间,对田承嗣的笼络完全超过了必要的程度,引起了朝野激烈的反对。他甚至将三个女儿嫁入田家,其中永乐公主和新都公主加给田华,将嘉诚公主嫁给田绪。田承嗣的其他儿子也在朝廷享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享用不尽。李豫姑息养奸的行为也让田承嗣越发的猖狂,打起了其他藩镇的主意。当时昭义军节度使薛嵩去世后领地内矛盾激化,使得田承嗣有了吞并相卫四州的想法。

田承嗣诱惑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举兵作乱,驱逐了薛嵩的弟弟节度留后薛崿,率部归附了魏博。然后田承嗣又从魏博出兵,先攻占了相州,然后又派大将卢子期攻取洺州、杨光朝攻取卫州。因为卫州刺史薛熊为薛嵩的族人,且拒绝向田承嗣投降,他便遭到田承嗣派出杀手暗杀,其妻子老小也被屠杀殆尽。至此田承嗣一举吞并了相卫四州,自己任命官吏,成为河北最大的藩镇军阀。可以说田承嗣的作大,完全是李豫姑息养奸的结果。他纵容田承嗣扩张军备,坐视他吞并昭义军相卫四州的地盘,最终养成了这头吃人的大老虎。

因为田承嗣的野心引发了周围军阀的不满,于是河北和中原各地的藩镇军阀联合上书朝廷,纷纷要求讨伐田承嗣。然后李豫下诏贬田承嗣为永州刺史,令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河东节度使薛兼训、幽州节度使朱滔、昭义节度使李承昭、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永平军节度使李勉、汴宋节度使田神玉等八位藩镇军阀出兵魏博,讨伐田承嗣。于是中原、河北、山东各地纷纷陷入战火之中,田承嗣扩张引发的藩镇内战正式开始。这场战争持续了五年,直到田承嗣去世才缓和下来。战争席卷了整个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也给唐朝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从史书记载来看,这场战争完全是田承嗣扩张地盘所引发的,战争期间被卷入的各地藩镇节度使达到十多位,参战兵力达到数十万,不亚于安史之乱的破坏力。后世很多学者分析此战的原因,都归咎于唐代宗李豫对田承嗣的姑息纵容。而李豫如此姑息田承嗣的出发点,又被认为与吐蕃入侵和唐朝国力虚弱有关。他们觉得因为吐蕃入侵,郭子仪不得不在西北边境应付吐蕃大军,所以抽不出兵力来对付田承嗣。朝廷无力压制藩镇,只能对田承嗣进行拉拢和安抚,使其不能公开反叛朝廷,威胁到东都洛阳,甚至是关中长安。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实际上以当时的唐朝实力,根本不可能两面作战。在抵御吐蕃入侵的同时,根本无力抽出兵力与田承嗣作战。以普通人的一般性思维而言,避免两线作战的办法最好就是安抚一面,作战一面。这个道理从表面上看是成立的,也是符合当时唐朝历史背景的选择。但是从李豫安抚田承嗣的行为过程来看,似乎又太过纵容和姑息养奸了。李豫给予田承嗣的待遇,与田承嗣自己的实力根本不匹配。他将三个公主下嫁到田家,这完全超过了一个藩镇该有的待遇。最让人疑惑的是,李豫在安抚田承嗣的同时,并没有安抚其他藩镇。

李豫的这种并不平衡的安抚策略,似乎从一开始就成为了藩镇内战必然爆发的内因。李豫对田承嗣的姑息养奸,助长了田承嗣的野心,也强化了他的实力,根本没有起到让其偃旗息鼓的目的。而田承嗣得到的好处太多,也让周围的其他藩镇不满,于是藩镇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在安史之乱刚结束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实力最强,他统率五万精兵,五千精骑,下辖六州领地,与河北三镇和各地的藩镇都有联姻通信。可以说当时李宝臣才是藩镇第一,而田承嗣是在李豫姑息养奸的情况下得利,吞并了相卫四州后,实力才压过李宝臣的。

从这个角度考虑,李豫安抚田承嗣的选择似乎是极大的错误。安史之乱刚平定时田承嗣的实力在河北藩镇中不算最强,从硬实力上比不上李宝臣,从软实力上比不了薛嵩。田承嗣多次想要吞并相卫四州,但顾忌薛嵩而停止了阴谋。薛嵩去世后,朝廷把相卫四州分给薛家兄弟主持,使得昭义军内部矛盾激化,这才让田承嗣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如果李豫真的想要镇压田承嗣,他最直接的办法便是给予李宝臣巨额赏赐,甚至下嫁公主,让他出兵压制田承嗣。可是李豫没有这么选,而是直接下嫁了三个公主的给田家,这就显得非常不合情理了。

对于藩镇节度使而言,迎娶一位公主已经是殊荣了,一连三位简直是太夸张了。郭子仪作为唐军第一人,功高盖主的朝廷地位,家里也只迎娶了一位公主。田承嗣不过是安史旧将,反贼出身,凭什么享受这种待遇?况且田承嗣的地盘和唐军还隔着艰险的太行山,有着河东、河中、成德、汴宋、平卢等各个节度使的地盘围绕,李豫用得着那么心虚么?就算田承嗣要出兵攻打东都洛阳,他也得先把这些节度使吞并,然后才有机会威胁到朝廷。从这个角度看,李豫明显是反应过度了,田承嗣即便吞并了相卫四州,也远远没到威胁朝廷的地步。

这样看来事情就有些蹊跷了,以李豫精于权谋的性子,怎么会做出如此失策的决策?有人说可能是田承嗣兼并相卫四州后实力大增,让李豫感到了恐慌,所以才有如此决策,选择了高额赏赐和超规格待遇的安抚策略。实际上从藩镇战争的过程来看,田承嗣尽管实力大增,但单挑周围任何一个藩镇都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攻打李宝臣以失败而告终,攻打李正己被逼的主动请降。为了摆脱李宝臣,他不得不假造谶语引诱李宝臣去打幽州的朱滔,这才勉强有了喘息之机。从这些情况下看,田承嗣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只是藩镇中较为出色之一。

李豫不是不懂军事的皇帝,反而他有着领兵打仗的经验。安史之乱反攻两京之时,李豫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跟着郭子仪完成了收复两京的战役。以他的军事经验,不可能看不出田承嗣的军事实力有多少,也不可能在决策上发生如此大的误差。而且这个误差最夸张的是,先后下嫁三个公主给田家,这简直有些太过分了。理智的分析其中的细节,可以发现李豫不可能惧怕田承嗣,他做出这样的超规格的安抚完全是有问题的。但他毕竟做出了这种决策,以他精于算计的性格,必然有他感到惧怕和认为有必要下嫁三个公主的原因。

分析李豫在惧怕什么,必然要从当时唐朝的处境开始。当时唐朝面临仆固怀恩叛乱后引发的吐蕃入侵战争,禁军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抵抗吐蕃入侵的战线上,甚至不少忠于朝廷的藩镇调到了战争一线。战争非常激烈,也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所以朝廷最为担心的应该是腹背受敌的情况发生。但从田承嗣的实力来看,他还不足以让唐朝腹背受敌。因此只剩下一个原因了,那便是河北和中原藩镇趁着朝廷应付吐蕃战争的空隙,抓住机会抱团攻打东都洛阳等战略要地,这才能对朝廷形成腹背受敌的局势。

如果这种局势出现,即便是以郭子仪的强大能力,也是很难应付两线作战的。况且当时郭子仪已经将近八十岁了,如此强大的军事压力,必然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变数。因此唐代宗李豫要做的不是安抚田承嗣,而是安抚河北、中原、山东的整个藩镇集团。于是麻烦来了,以唐朝当时的实力,有能力安抚如此大面积的藩镇军团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岂不是告诉这些藩镇,朝廷是外强中干,那么就会刺激藩镇的野心,更容易诱发他们起兵反叛的野心。所以安抚策略对整个藩镇集团是不顶用的,只能针对某一小藩镇进行操作。

李豫需要做的决策是,既要防止藩镇乘机抱团反叛,造成朝廷腹背受敌的局面,又要避免朝廷的虚实被藩镇看透,尤其是不能让藩镇发现中原战场兵力空虚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安抚是不好使的,所以精于权谋之术的李豫选择了一个另类的方案,挑拨离间。通过挑拨藩镇集团内部的关系,激化他们内部矛盾,进而让藩镇们无法顾及朝廷方面的情况。李豫姑息纵容田承嗣,就是在挑拨河北三镇内部,以及他们和其他藩镇之间的关系。一旦这些藩镇之间的矛盾激化成为战争,那他们就不可能抱团了,朝廷腹背受敌的危机就被解除了。

对于当时的藩镇而言,朝廷都是最大的威胁,他们都是不信任朝廷的。田承嗣积极扩军的情况并不是唯一,而是在各个藩镇内部普遍存在。这些藩镇都是野心勃勃的,一旦朝廷露出虚弱的势头,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从当时的实力来看,藩镇们单个不是郭子仪的对手,但抱团后也可能蚁多咬死象。如果李豫给李宝臣高额赏赐,并且下嫁公主,让他去镇压田承嗣。李宝臣多半会阳奉阴违,和田承嗣联合起来唱双簧,并且警惕朝廷挑拨离间的策略,最终就会不了了之。但如果通过姑息养奸让藩镇之间利益出现落差,自然就会引发各种矛盾。

李豫对田承嗣的姑息纵容,可以说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反向操作。他通过对田承嗣的高额赏赐,和下嫁公主的超规格待遇,让田承嗣与李宝臣等藩镇之间的势力出现了不平衡。因为三个公主嫁给田家两个儿子,这就让其他藩镇怀疑田承嗣会不会和李豫联合起来搞事情,打算将藩镇剪除。田承嗣身份也从安史旧将,一跃成为皇氏外戚,这可足够让别的藩镇猜忌了。猜忌一旦发生,就会发酵得越来越厉害,再加上他们以前矛盾就很多,于是新仇旧账一起来,战争的阴云就在河北、中原、山东各地的藩镇军队之间产生了。

于是藩镇们一起上书朝廷,以田承嗣吞并相卫四州为由要求出兵讨伐。他们一方面是为了试探朝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个大义名分。于是李豫顺水推舟,让八个节度使打田承嗣一个,不管结果如何,朝廷都是渔翁得利的一方。即便田承嗣被八个节度使消灭了,他们也会为了抢田承嗣的七州地盘交恶,进而将战争扩大化。如此一来朝廷便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威胁,而且藩镇军队在内战中也会被极大的削弱。等到朝廷打败了吐蕃军队,转过头来再相机收拾这些藩镇军队,操作难度也将会大幅度的减小。

从这个逻辑来看,史书上记载的李豫操作中的疑点便有了合理解释。正是为了挑拨离间,他才不惜下本将三个公主下嫁个田家,以此来彰显田家的殊荣,并诱发藩镇内部的混战。利用鹤蚌相争,打着渔翁得利的主意,也一直是李豫剪除政敌的日常手段。从这个事情上看,李豫简直把权谋之术用到了极点,可谓是登峰造极。他不但在朝廷中广泛谋划使用,甚至在战略战场上也在布局。他在这方面的已经远超父辈,比起唐高宗李治也丝毫不差了。但这种阴谋论的东西是双刃剑,在伤害对手的同时,也会为自己埋下大患,所以贤者不得已而用之。因此象李豫这种把权谋之术当日常操作的皇帝,反而会为唐朝带来难以预料的危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