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场访谈,闫永国回忆起初次见到王楚钦的场景,眼神中仍透着当年的那股欣喜与笃定。那时候,王楚钦还只是个初露锋芒的孩子,可闫永国却敏锐地察觉到,这孩子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在乒乓球领域,想成为顶尖选手,天赋与手感堪称基石。闫永国深知,手感不佳,球在拍上就难以掌控;身体协调性差,跑位、击球动作就会生硬脱节。但王楚钦不一样,他击球时的手感,灵动且精准。
除了这些硬指标,比赛中的调节能力和节奏感,也是衡量运动员潜力的关键。有的选手,训练场上威风八面,一到正式比赛,压力骤增,赛前精心规划的战术线路瞬间抛诸脑后,整个人懵懵懂懂,不知如何应对。可王楚钦却截然不同,不管局面多复杂,他始终头脑清醒,能根据场上形势,灵活调整节奏,战术执行得有条不紊。
那场决定王楚钦命运的北京队选拔,闫永国正是主考官。当王楚钦踏入考场,拿起球拍的那一刻,闫永国就像发现了宝藏。这孩子不仅手感出众,求胜的欲望更是如火焰般炽热,训练时的踏实劲儿也让人心生好感。虽说按常规流程,以王楚钦当时的年纪和成绩,理应先在二队体校打磨几年,可闫永国和教练组反复斟酌后,一致认定,王楚钦天赋异禀,绝不能被按部就班的培养模式耽搁。就这样,王楚钦破格被直接选入北京队一线队,得以在更高的平台上飞速成长。对比之下,不少名将都走过一段曲折的路。像女队的张怡宁、郭焱,哪一个不是在二线体校苦练多年,才一步步闯入一线队。而王楚钦,得益于特殊的“快车道” 培养模式,少走了许多弯路,出成绩的速度令人惊叹。
再把目光投向国际赛场,形势愈发严峻。王楚钦的前教练刘国正忧心忡忡地指出,外协如今掀起了“断层式培养”的浪潮。国乒长期称霸,同年龄段的外协选手难以抗衡,于是他们另辟蹊径,提前大力培养年轻小将。
看看从2000年到2005年出生的这一批,国乒在樊振东之后,后续主力层出现短暂断层,可外协的张本智和、F・勒布伦、奥运亚军莫雷加德等却正值上升的黄金期。等他们羽翼丰满,国乒老将与之对抗时,体力、精力渐显疲态,比赛艰难万分。而且,这些外协小将经过大赛洗礼,积累了丰富经验,国乒同年龄段选手在经验储备上反而落了下风,国际赛事中的冷门频发,便是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