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集体“卡位”L2.9:华为问界M5智驾系统背后的L3级法规博弈战

史梦琪说车 2025-04-15 15:39:10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自动驾驶汽车正逐渐从科幻电影走进我们的生活。你是否想过,未来当你坐在车里,竟然可以完全放松,不用再操心方向盘?事情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随着2025年全国首个L3级自动驾驶法规的落地,这种理想的场景似乎越来越近,然而里面的潜规则和责任划分却让许多汽车制造商与消费者不安。

在诸多宣称自己技术“接近L3”的企业中,华为的问界M5推出的ADS 3.3系统以“L2.9级智驾”自居的行为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反思。为什么企业宁愿在“接近”的标签上反复琢磨,迟迟不敢真正尝试L3?是技术的局限、法规的阻碍,还是人们对未来的迷惘?

当我们追溯这一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责任”的问题。新法规明确规定,若车企宣称其产品达到L3级自动驾驶,若发生事故,责任将由车企全权承担。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为车企推动技术进步明确了红线,也让其面临巨大风险。车企必须在技术上做到一定的标准;车企对于法律责任的恐惧让他们以极端谨慎的态度来宣传产品。

华为的余承东曾多次强调,问界M9已经具备沪深线的坪效驾驶能力,可以实现高速公路“零接管”,但始终标榜于“L2.9级”上。难道真的是因为技术上的瓶颈?还是说在这一层级之上,责任太大,使得他们不得不故作强调这种“无限接近”的概念?屡次携带“L2.99”“L2.99+”标签的特斯拉、小鹏等企业,无一例外地选择让消费者在复杂的法规环境中迷茫不已。

实际上,L3级的法规带来了技术的倒逼。许多企业在技术宣传上选择了自我阉割,令人唏嘘,而这一现象正是为适应法规对企业的要求。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科技实力不再单纯由技术是否亮眼来决定,而更需要考虑的,则是人们对这些技术的信任程度。

但在L3的道路上,华为与特斯拉并不仅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竞争;激光雷达与纯视觉的探索也将技术路线进一步延展。华为更依靠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并强调其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冗余能力,而特斯拉则继续坚守从全视觉出发的算法路线。可以说,二者的不同,体现了未来出行工具所需的不同哲学和设计理念。

无论如何,在责任未明确之前,充满竞争的市场格局让L3仍然显得遥不可及。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张抗抗博士曾指出,目前并无车企能够实现“全国都能开”的L3级,反而是定位在“脱手不脱眼”的Super Cruise模式,更可能成为L3发展的过渡方案。华为与上汽的“尚界”品牌则以15-25万元车型力图抢占市场,试图将智驾技术转变为普惠工具,这意味着,未来的智慧出行不再是高端的象征,而会成为大众生活的一。

这样的前景无疑是美,但又充满争议与挑战。对于自动驾驶技术,公众早已不乏声音,认为只有在安全、信任和习惯都建立起来后,才能真正推进该技术的应用。当前,关于自动驾驶安全事故多次引发事件讨论,证明了公众对这项前沿技术的恐惧和好奇并存。

因此,在未来的决策中,技术、法律和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传统车企,在高科技浪潮的浪尖行走,都必须严谨地对待市场的期待与社会的责任。舆论的变化也在不断催促企业反思自身的良心与责任,这种压迫并非是负担,而是机遇,促使企业不断创新,续写行业的光辉篇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提升,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面对法规和市场的双重压力,车企之间的合作与共赢,或许能够在未来的智驾市场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想象一下当一天来临,驾车出行的场景变得如此轻松,再无意外和拥堵,但这一切的实现,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要将自动驾驶落到实处,我们不但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一种新的社会契约。这样的契约,会将责任划分明确,同时也赋予每一个参与者以信任。

在这场未来出行的巨大变革中,数据与技术是重要的组成。而要让这些数据真正发挥作用,推动科技的成熟与落地,行业规则的制定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L3级自动驾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当技术与法律同步推进,社会认知逐渐成熟,自动驾驶的真正时代才能到来。

今天的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科技的体现,未来的出行将拥有怎样的样貌,无人驾驶的时代又将带来怎样的改变?值得我们深思与期待。

0 阅读:12

史梦琪说车

简介:史梦琪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