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育”是我国历史中著名的两位大力士,孟贲以力闻名,曾与秦武王比试举鼎,夏育亦有举千钧之力,后世多用该词来描述一个人有他们那样的力量和勇气。“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闻名于东汉末年诸位诸侯之中,袁涣真有超过贲育之勇吗?

一、名门高节,辗转诸侯
袁涣出身“陈郡袁氏”,在袁绍说出“吾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句话之前,袁氏就早已发达。袁涣的先祖们在西汉和东汉中位列高官,到了袁涣之父袁滂,更是官至三公之一的司徒,并在动荡不已的朝廷中屹立不倒,足以可见袁氏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不过袁涣丝毫没有高干子弟的“觉悟”,不仅没有和纨绔们飞鹰走狗,反而以清静尊礼闻名,“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袁涣的第一份工作是郡内的功曹,当知道他将上任时,郡中贪赃枉法的官吏都自动离去,后来袁涣因绩效优异得到公府征辟,不过他未去上任。

兴平元年(194),徐州牧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刘备发现了袁涣,此时的两人都是青年才俊,刘备仁义之名响彻中原并深得民心,袁涣也为之折服,同意了刘备的举荐。不过可惜的是,刘备好心收留吕布并被其背刺失去徐州,袁涣由此与刘备分开,这一别竟再无相见。
在刘备失势时,袁涣避难到了江淮之地,成为了袁术的幕僚,不过两个人可以说是完全相反,袁术早年任侠放荡,袁涣则清静守礼;袁术一生奢淫无度,袁涣家财尽散终无产业,此时的袁术盘踞淮南而袁涣是避难之人,可袁术十分敬畏袁涣,“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二、贲育之勇,忠心曹公
在《三国志》中,有“贲育之勇”赞誉的仅有程昱和袁涣二人,与他们同时期的则仅有曹仁一人,晋朝傅玄称“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可比起另外两人,袁涣并不是一位将军,也没有以一当十的武艺,更没有举鼎的力量,他为什么能比肩甚贲育呢?因为他直面过三国第一猛将——吕布。
袁涣被迫离开刘备、袁术,罪魁祸首便是吕布,在吕布击败袁术后,吕布将袁涣拘留,为了摆脱当年自己被刺刘备的恶名,吕布胁迫袁涣写书信辱骂刘备。哪怕吕布以性命要挟,袁涣也没有屈服,甚至反问吕布:“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将吕布说得惭愧作罢。

此事在未来被魏文帝曹丕提起并询问袁涣从弟袁敏,袁敏十分推崇从兄,“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吕布死后,袁涣投入曹操的帐下,此时的他早已看出“汉室凌迟,乱无日矣”,而曹操有雄主之姿,由此成为曹魏诸公的一员,并对曹操提过很多建议。
袁涣曾劝说曹操实行“王道”:“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甚至直言东汉气数已尽,曹操是那个救世之人,应当广抚民心,引以为戒那些东汉朝廷施行的弊政,便能掌握天下,曹操深纳焉。

三、恕思后行,外柔内断
袁涣为民忧虑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切实为水深火热的人民考虑并为人民发声。建安元年(196),枣祗在曹操的同意下实行屯田制,“数年中所在积栗,仓原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但这并不代表屯田制就是完美的,袁涣就发现了地方实施起来的问题。
枣祗实施屯田制有两个前提,一是朝廷掌握大量荒地,二是存在大量可控流民,但当朝廷手中肥沃的无主之地分完,因战争流离失所的人民能够稳定种田时,地方官员还怎么继续开垦荒地安置流民提升业绩呢?想通这一点的袁涣提出了一条虽然简单但十分实在的建议:“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既不逼迫已经有了土地不愿去开垦荒地的百姓,支持流民有快地安置自己,也不将地方官员逼得太紧。

此外,袁涣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教化工作,为梁国相时告诫诸县要“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后来成为曹魏郎中令时他建议曹操大收文章典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袁涣很清楚打江山容易但治理江山很难,由此他常常建议曹操要行“王道”,既能稳固曹魏的统治,又能建立一个民众安居乐业的盛世,岂不美哉。
不过虽然人在曹营,但袁涣还是没能忘记那个提拔过自己的白月光刘备,“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在袁涣死后,曹操很是悲伤,赏赐谷物两千斛,一份叫“以太仓谷千斛赐郎中令之家”,一份叫“以垣下谷千斛与曜卿家”,用太仓谷是依据官法,而垣下谷是曹操自己的私养,前者是对袁涣政绩的认可,后者是曹操对这位老友的惋惜眷念。

在群星云集的后汉三国时代,袁涣的知名程度并不算高,他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不是运筹帷幄的元帅,没能官居三公,不曾留下财物产业,但他有抗拒吕布之勇而“贲育不过”,他为民众考虑而“百姓思之”,他从不贬低举主刘备而曹操因他之死流涕,这样的人又怎么配不上一句“名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