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新中国地铁第一人,施仲衡去世,曾参与过盾构机研发

光哥记 2024-12-25 10:26:44

12月23日,新中国地铁第一专家,施仲衡同志于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众多网友看到“讣告”后无不痛惜不已。

有资料显示,施仲衡是新中国高铁专业领域第一人,曾参与过我国首台盾构机大装备研发、制定了地铁浅埋加防护理论体系,编撰了我国首部地铁设计规范和专著等,是我国地铁建设领域不可多得的顶级专家,在我国地铁领域作出过巨大贡献,他的离世无疑是我国又一重大损失。

施仲衡有很多头衔,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等。

从小立志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施仲衡出生于1930年,江苏苏州人,正是抗日战争高潮时期,所以施仲衡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长大后在舅舅陈昌言的建议下,报读了唐山工学院土木系。

1953年,因战备需要,北京市正式规划修建一条地下铁路,然而此时的新中国不但到处百废待兴,地铁相关人才更是一个都没有,没有专业人才,没有技术积累,没有重型设备,要修建一条地下铁路谈何容易?

为了尽快掌握相关专业技术,1954年,国家决定派施仲衡赴苏联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读地下铁道专业学习。

施仲衡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但是由于学习时间只有4年,为了尽快掌握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施仲衡白天在学校里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晚上回到宿舍向苏联同学请教俄语。

为了让学到的知识不偏离实际,施仲衡还经常去当地铁路施工现场实习。

1959年,施仲衡回到祖国,先是在唐山铁道专业学院做了一名教授,每年为国家培养出了不下40位地铁专业人才。

1965年,施仲衡被调入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工作,同年7月1日,北京第一条地铁线开建。

然而这条地铁线修的可不容易。

据了解,当时(1953年)提出修这个地铁的初衷是战备需要,所以地铁深度将达到120米深。

然而,修这种地铁不仅需要用到先进的盾构机,还要面临复杂的地下结构。

据施仲衡自传中描述,他到现场看了后,根据自身学到的土木专业和在苏联学习和工作经验判断,修建这条地铁难度非常大,并且造价也非常高,更关键的是修成之后能不能正常运行还是一个未知数。

施仲衡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地铁最好是修建在不透水的黏土层中,而北京地铁线的西部地下黏土层在地面40米以下,东部在120米以下,红庙附近更是在200米以下,这种地理条件下,地下水会非常多,根本无法抽干净,就算地铁修好了也会被水淹掉。”

面对这些问题,施仲衡并没退缩,而是连夜起草报告,实事求是的将工程中所有涉及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一并提交给了中央相关部门。

中央相关部门接到施仲衡的报告后非常重视,连夜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决定通过施仲衡的“浅埋加防护”的施工建议。

为了让这一技术能够经得起验证,施仲衡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终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奋斗,突破了多个技术难题,成功完成了八宝山地区的五百米试验段。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1965年7月1日,北京一号地铁线正式开建,朱德、邓小平等重要国家领导人亲赴现场为北京地铁工程奠基。

经过4年的修建,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数个技术难关,北京地铁1号线终于在1969年正式通车了。

也正是这条地铁线的成功建设,开启了我国在地铁技术领域飞速发展的新篇章。

施仲衡也因此获得了“新中国地铁专业第一人”的殊荣,2008年,国家住建部再次授予施仲衡“终身成就奖”。

2019年,施仲衡又荣获“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建北京一号地铁线前期,施仲衡还主持和参与研发了我国首台盾构机大装备。

据悉,施仲衡在铁路领域工作长达70余年,一生兢兢业业,培养了一大批地铁领域高层次人才,为我国地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离世无疑是我国重大损失!

0 阅读:0

光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