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塞尔维亚人民眼中,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简直可以说是他们伟大的“巴尔干之鹰”。
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他们深深爱戴的总统最后会死在海牙国际法庭的牢房里,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佐兰·金吉奇——塞尔维亚的前政府总理。
2003年,金吉奇在政府大院遇刺,背部和腹部连中两枪,最终抢救无效死亡,也算是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而在这之前,两人的关系并非“敌人”,反而十分“要好”,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墙头草
米洛舍维奇 18 岁加入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从贝尔格莱德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先在经济领域工作,当过市议会主席经济顾问、银行行长等。
1980 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去世,国内政治动荡,这时米洛舍维奇开始进入政坛核心,之后职位不断上升。
他推行 “大塞尔维亚民族政策”,想增强塞尔维亚实力,防止国家分裂,很多塞尔维亚人支持他,觉得他能带领国家走向强大。
1987年,他当上塞尔维亚南共联盟总书记,1990年又当选塞尔维亚第一任总统。
在他的带领下,塞尔维亚拼命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利益,跟分裂势力死磕到底,这也是为啥他在民众心中呼声很高。
而金吉奇 1952 年出生于波斯尼亚的塞族聚居区,军人家庭让他从小就叛逆,对权力充满渴望。
1974 年从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系毕业后,1977 年后在德国学习工作,接触西方思想,政治观念发生变化。
1989 年,金吉奇回到塞尔维亚。当时南联盟面临解体,米洛舍维奇提出强硬民族主义政策,金吉奇看到机会,全力支持,靠自己的能力为米洛舍维奇宣传理念,得到提拔,成为政坛新星。
90 年代中期,南联盟解体,塞尔维亚陷入战争,被国际社会制裁。
金吉奇见状,和米洛舍维奇分道扬镳,主张和西方和解、推动改革。
1996 年他退出共产党,成立民主党,成了反对派领导人。之后虽竞选总统失败,却得到美国和欧盟关注。
矛盾激化
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发动持续78天的空袭,这成为南联盟历史的转折点,也让金吉奇与米洛舍维奇的矛盾彻底激化。
金吉奇认为米洛舍维奇的强硬抵抗政策是导致塞尔维亚陷入孤立无援境地的根源,只有与西方国家和解,塞尔维亚才有出路。
于是,他开始频繁和西方势力接触,甚至在北约轰炸时公开支持北约行动,反对米洛舍维奇抵抗行为。
这一行为被许多人视为叛徒和卖国贼,可他却不以为然,继续与西方势力勾结,企图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2000年,南联盟举行总统选举,金吉奇联合18个反对党,在美国支持下组成反对派联盟,到处搞示威、罢工,要求米洛舍维奇下台。
最后,反对派候选人科什图尼察赢得选举,米洛舍维奇被迫交权。
金吉奇因推翻米洛舍维奇有功,顺利登上塞尔维亚总理之位,成为实际掌权者,但这一胜利背后却暗藏着与西方势力的复杂交易。
2001 年,海牙国际法庭要求塞尔维亚引渡米洛舍维奇。金吉奇觉得这是和国际社会和解、获取援助的好机会。
但遭到国内高层反对,总统科什图尼察等人认为这是干涉内政,会损害主权,还可能引发国内动乱。
金吉奇不听劝,和美国谈判拿到援助承诺后,派特种部队逮捕了米洛舍维奇。
叛国行径
米洛舍维奇被送往海牙后,被指控犯有“种族屠杀、反人类以及其他一系列罪行”,但米洛舍维奇始终坚称自己无罪。
他认为这场审判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为达到政治目的强加给他的政治闹剧,拒绝承认海牙国际法庭的合法性,也拒绝聘请辩护律师,选择自己为自己辩护。
在审判中,他和控方激烈辩论,指出北约在巴尔干的军事行动才是真正的战争罪行,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塞尔维亚人民的利益。
然而,审判过程并不顺利。案件涉及时间跨度长、范围广,证据收集和整理困难。
庭审持续数年,300多名证人出庭,出具大量录音、录像及各种文字与实物材料,但事实清楚、令人信服的证据材料仍缺乏。
米洛舍维奇的健康状况也不断恶化,他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多次提出前往莫斯科就医,但都被法庭拒绝,理由是担心他一去不复返。
在狱中,他被关押在狭小单人牢房,失去自由和尊严,可他仍坚持学习和研究,为自己辩护做准备,他的精神和意志感染了许多人,成为塞尔维亚人民心中的英雄。
而金吉奇在把米洛舍维奇引渡后,确实短暂风光了一阵,西方媒体把他捧成“民主英雄”,美国也给了不少支持。
他在国内继续推行改革,打压反对派,推动加入欧盟,然而,他的这些做法没得到大多数塞尔维亚人认可。
许多塞尔维亚人将金吉奇视为卖国贼,认为他为个人政治利益,出卖国家尊严和主权,将前总统引渡到国外受审。
米洛舍维奇在塞尔维亚国内仍有大量支持者,他们对金吉奇的行为无比愤怒,多次组织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金吉奇下台。
另外,他与现任总统科什图尼察之间也有不少矛盾,两人在许多政策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尤其是在米洛舍维奇引渡问题上,矛盾已不可调和。
政府内部也出现分裂,一些官员对金吉奇的专断独行感到不满,开始暗中抵制他的政策。
尤其是金吉奇将米洛舍维奇引渡后,美国承诺的 10 亿美元援助却没兑现,塞尔维亚经济反而更糟,民众对他不满到了极点。
为挽回局面,他把目光投向 “泽蒙家族”,下令开展扫黑行动。
但 “泽蒙家族” 根基深厚,与政府等部门一些官员勾结,金吉奇的行动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为接下来金吉奇的危机埋下伏笔。
难逃一死
2003年3月12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塞尔维亚政府大楼内,金吉奇结束外面事务乘车回到政府大楼,在政府高官专用停车场,两声枪响,他被大口径狙击步枪子弹击中,倒在血泊中。
保镖迅速将他送往急救中心,但因伤势过重,65分钟后,他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51岁。
调查发现,背后主谋是前特种警察部队司令卢科维奇,参与刺杀的是“泽蒙家族”犯罪集团成员。
表面上看,这是犯罪集团的报复,因为金吉奇打击过他们,但深层原因是他卖国求荣,背叛国家和人民,被民众唾弃。
2006 年,米洛舍维奇死在狱中,荷兰方面称是心肌梗塞,但家人和律师怀疑他是被害死的。
最后,米洛舍维奇遗体运回贝尔格莱德下葬,很多民众自发为他送行。
米洛舍维奇一生为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奋斗,虽有争议,但在塞尔维亚人心中是英雄;金吉奇为个人野心背叛国家,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同时这件事也能看出西方对别国内政的干涉,美国等西方国家为达战略目的,借 “民主”“人权” 之名插手他国内政,给很多国家带来灾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